当企业意识到产业生态比单点胜利更具战略意义,创新战比价格战更能创造利润,市场将形成以技术迭代促进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经济转型期的“内卷式”竞争是以消耗性竞争为特征的市场异化,不仅削弱了企业创新动能,更动摇了市场经济价值根基。2025年6月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贯彻党中央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精神,首次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纳入法律规制,标志着我国在价格管理领域从市场自发调节转向法治框架下的系统性治理。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重构竞争逻辑,以法治破除零和博弈困局,推动市场主体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创造,实现竞争形态由低效内耗转向创新驱动。
现象透视:内卷式竞争的三重异化
同质化竞争侵蚀产业根基。适度竞争本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但内卷式竞争将竞争焦点简化为对既有模式的无限复制,而非核心价值的深度挖掘。从产品功能到服务模式,差异化空间被持续压缩,导致资源错配与效率损耗,真正的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反而被边缘化,最终形成增量不增质的虚假繁荣,动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平台垄断影响生态平衡。部分头部平台通过算法控制、流量分配与规则制定,构建起看似“赢家通吃”的封闭生态。尤其是中小经营主体被迫陷入“流量依赖-成本攀升-利润稀释”的恶性循环,为获取平台曝光,不得不持续投入资源参与价格战;为满足平台规则,被迫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算法变动。这种竞争格局,不仅挤压了创新主体的生存空间,更导致市场活力逐渐衰竭,最终形成“大树底下不长苗”的生态困境。
政策博弈制造市场分割。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政绩,通过地方保护、标准差异或补贴倾斜制造政策壁垒。市场主体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不得不将资源从技术研发转向政策套利,从生产效率提升转向区域关系维护。这种非生产性竞争不仅扭曲了市场信号,更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当政策博弈取代市场机制成为竞争主导力量,非理性竞争便从经济领域蔓延至制度层面,最终形成“政策趋紧-市场萎缩-创新停滞”的负向循环。
法治破局:内卷式竞争的立体化约束
以科学立法划定行为边界。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在立法层面呈现三大突破。一是禁止平台强制商家低于成本价销售,配合价格法修正草案形成对低价倾销的闭环规制;二是新增的数据不正当竞争条款,禁止以欺诈、胁迫手段获取他人数据,直击电商平台算法杀熟痛点;三是针对大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拖欠账款行为,设置500万元罚款上限,为中小企业筑起防火墙。这种立法不是遏制竞争,而是划定底线,让竞争者把精力放在技术创新而非规则套利上。
以协同执法确保规则落地。传统分段式监管模式导致“九龙难治水”的治理困境,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亟须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执法协同机制。其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以市场监管总局为枢纽,网信、工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办案机制等制度设计,不仅提升了对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识别精度,更通过执法标准的统一化,压缩了监管套利空间,迫使市场主体回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良性竞争。
以公正司法提供终极保障。司法作为市场规则的最后守护者,其裁判标准直接影响竞争行为的导向。当前司法实践中,同类案件裁判结果差异较大,关键在于技术中立原则、必要设施原则等核心概念的认定存在模糊地带。公正司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指导性案例、司法解释等工具,构建具有前瞻性的裁判规则体系,即明确技术中立原则的适用边界,保护企业正当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迭代;设定必要设施原则的触发条件,防止头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通过公正司法,给予市场主体稳定的发展预期,引导他们真正将资源投入长期价值创造。
生态重塑:从择一到共生的范式转换
升级竞争维度。内卷式竞争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抢占市场份额实现短期增长,但却陷入增量不增利的恶性循环。升级竞争维度,就要将竞争焦点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创造,以技术创新为破局关键,通过核心专利破解产品溢价,通过差异化服务重构消费体验,推动市场竞争从零和博弈升维到正和游戏。当企业意识到产业生态比单点胜利更具战略意义,创新战比价格战更能创造利润,市场将形成以技术迭代促进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释放创新动能。产业生态的重塑依赖于制度供给的精准创新。传统监管框架对新兴业态覆盖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垄断”“算法歧视”等新兴市场失灵现象。释放创新动能,关键在于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特性的规则体系,通过绿电交易机制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通过算法权重调整引导电商平台从流量导向转向质量优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制度创新不仅能为新经济形态提供发展空间,更能通过制度激励、技术创新、模式升级的传导链条,释放被抑制的市场动能,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拥抱长期价值,形成创新包容的共生生态。
贡献中国方案。面对国际壁垒和全球竞争困境,中国的市场实践与制度创新正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通过成本透明化机制破解反倾销困局,以规则透明度换取市场信任;在区域合作框架下推动技术标准互认,打破技术壁垒的同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反内卷政策稳定全球新能源产品价格,为国际市场秩序注入确定性。当共生理念深度融入市场生态,中国经济不仅将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将以成功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具有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