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本报记者 陈正 本报通讯员 张振
今年年初,一场关乎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廊坊中心”)辽阳基地转型成败的项目筹备会持续到深夜。面对难得的实战机遇和基地党支部下达的“必须打好首战的‘军令’”,刚刚筹组的项目组人员,内心激荡澎湃,但摆在桌面上的无成熟团队、无实战经验和人员筹组、装备准备、跨地协调等难题,又让大家一筹莫展。
一番激烈讨论过后,全场陷入沉默。片刻之后,作为召都巴1:5万矿产调查课题的负责人、入职廊坊中心不到2年的高级工程师朱玺打破了寂静的会场:“这场战役关乎基地转型发展成败,有条件要干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我们也要干好。”此时的朱玺,目光如炬,语气铿锵。
从辽宁辽阳到廊坊,六百多公里的路程,穿行于关内关外的高铁成了朱玺的“移动办公室”。1987年出生的朱玺交流到廊坊中心仅1年多时间,面对新单位人脉生疏、跨部门协作难等问题,他凭借17年矿产调查的专业积淀和破局决心,开启了高频次的“双城记”。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就是建功立业的战场,必须高标准完成任务!”为争取图幅,他带着翔实论证材料屡赴廊坊,与科技处、矿产室、技术方法室反复磋商;为填补装备缺口,他协调中心装备基建处调拨掌机、办公电脑、采样工具等装备物资;为解决技术断层,他邀请省级专家进行培训。项目出队前夜,协调完人、装、技的他才拖着行李箱从廊坊返回辽阳,基地老职工赵登文感叹:“朱工用行李箱‘拖’出了项目启动的底气!”
项目出队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队伍野外经验薄弱的“硬伤”,朱玺的应对精准而高效。针对水系沉积物测量流程不熟、规范不清等难题,他紧急对接辽宁省化探工作专家,开展“理论+实操”培训,严控采样位置、样品质量、记录规范“三道红线”,中期质检时获专家组高度评价。在1:5万路线填图中,他首创“1+1+X”梯队作业法(1名技术骨干带1名工勤人员,辐射培养多岗位职工),白天分组实战,夜间集中召开路线交流会。工勤人员余保忠、张杨在他的指导下,仅用三个月即可独立带队完成地质路线调查。为打通外部梗阻,他主动对接朝阳市、朝阳县、北票市多个自然资源部门,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有困难,找朱工”成为项目组的共识。朱玺不仅是业务“大拿”,更是团队运转的“核心轴承”。中心工作组在项目组检查调研期间,他系统阐述“以战代训、岗位建功”的人才培养实践,将工勤技能人员转型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辽阳模式”,得到工作组高度表扬;中心遥感技术人员驻场支援期间,他超前协调食宿交通、数据对接、安全防护等环节,保障技术融合无缝衔接。项目中期质量检查攻坚期,他连续工作超20小时,统筹完成专家接待、路线规划、后勤保障等具体任务,确保检查高效顺利。“朱工的记事本就像诸葛亮的‘锦囊’,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妙计,无论工作如何千头万绪,他从不让团队手忙脚乱。”技术员张杨说。在他的梳理下,由三个处室组成的项目组人员成了一个战斗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野外路线调查、采样加工热火朝天,技术研讨交流氛围浓厚。
如今,召都巴课题已完成进度超60%,而朱玺的脚步依旧匆忙——上午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商矿权事宜,下午深入填图一线指导构造解析,深夜研究前人工作资料,每天他都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朱玺用他的专注和坚定,带领着这个全新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作为廊坊中心“新兵”的他,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征服”了周围的同志,他以对单位强烈的归属感,以扎实、务实、踏实的工作态度,践行着“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起干”的队魂。
鲜为人知的是,项目组驻地距离朱玺的老家,高铁车程才几十分钟。然而,工期紧张如弦上之箭,他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出队三个多月从未回过家。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经常忙碌到深夜,才有时间拨通家里的电话,安抚完妻子和父母后,又开始设计第二天的路线……就像辽阳基地同事评价的那样:“朱玺同志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诠释了攻坚的‘桥头堡’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