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军认真修理电动车。
■本报记者 杨大维文/摄
“哥们,修车的小姜啊!”清晨7时,姜海军的修理铺刚开门,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48岁的他蹲在电动车旁,沾满机油的手指熟练地拧紧螺丝,动作利落得像在弹奏一首熟悉的曲子。
没人能想到,这个总带着憨厚笑容的修车师傅,心里藏着一本特殊的“账本”——3年前最困难时,近2万元的修车欠款他硬是没催过一次。如今,这些钱像归巢的鸟儿,一分不少地回到了他手中。
1991年,14岁的姜海军从望奎县来到哈尔滨。他天天蹲在摩托车修理铺门口,看师傅们修车。“那时候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一个动作。”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日子,他笑着说,“装错零件是真的会挨踹。”
这份严苛的训练,让他养成了近乎固执的认真。有次顾客急着取车,他本可以草草了事,却坚持检查一整夜,最终找出一个隐蔽的发电机故障。“修车不是凑合,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成了他30年来不变的准则。
2021年,姜海军的记账本上开始出现一些特别的记录:
“带孩子的大姐,调车把,下次给”“穿蓝外套的老李,换刹车片,先记着”……这些“白条”越积越多,最后竟有近两万元。妻子腰不好,夏天也要绑着护腰干活。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在店门口支起一个小菜摊。邻居看不过去:“打个电话催催吧。”姜海军总是摇头:“谁还没个难处?”
让姜海军没想到的是,从去年开始,那些欠账的顾客陆续回来还钱了。
有个从辽宁专程赶来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公司经理。他握着姜海军的手说:“姜哥,我找了您3年!”原来他换了手机号,却一直记着这笔修车钱。
还有人汇款时附言“谢谢信任”,有人特意绕路来还钱,最远的一笔还款是从广州寄来的。到今年夏天,最后一笔欠账也清了。
如今,姜海军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江苏工作,修理铺的生意依然红火。每天清晨,他还是会准时拉开卷帘门,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继续着他的修车人生。
“慢点修,别凑合。”这是他对徒弟说得最多的话。阳光下,那个认真修车的身影,和30年前蹲在修理铺门口偷师的少年,似乎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