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庄佳莉 通讯员 刘洪盛
本报讯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团体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要求,队伍建设如何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合作化发展,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划分,服务流程如何实现规范化操作,志愿者的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与激励……这些以往制约志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的难题,如今有了标准化答案。
8月15日上午,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正式发布。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此次由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主笔起草的团体标准,在志愿服务各方面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
长久以来,在生态环境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着“同质化严重、零散化明显、专业化不足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弱”的难题,缺少标准化手段来推动构建一套更加完善、紧跟时代的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
南湖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该区通过多个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多元化公众参与活动以及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创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同时,依托“志愿浙江”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从今年3月份开始,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牵头指导、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主笔起草《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开启了以标准化构建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社会行动体系的探索之路。同时,团标制定者先后召开2场跨领域标准研讨会,实地走访嘉兴、杭州、宁波等省内9家标杆机构,与近20个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组织深度对话,采纳意见建议23条,不断延展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了定稿。
据悉,此次出台的团标,始终贯穿着“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双色脉络,将红船精神融入其中,将创新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小额资助项目申报、建设生态志愿者之家、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等实践经验纳入其中,最终形成涵盖组织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保障措施等九大章节和附录。
值得一提的是,团标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界定、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划分、服务流程的规范操作、志愿者权益保障与激励等内容,都具有创新性。比如,针对生态环境领域志愿服务存在的“同质化、零散化、专业化不足、可持续性发展弱”的“三化一弱”难题,团标着力构建了“破题—立制—赋能”三位一体推进体系,通过团标的制定,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优化项目流程、明确服务内容,推动志愿服务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同时,团标还通过先行先试,发展了一批管理规范、素质过硬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如南湖区创新打造“总分式+联盟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形成了“一体两翼三驱四联”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品牌等。
上一篇:《红船·星河》登上国家戏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