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2025年第二季度,极氪科技交出了一份“拐点式”财报:单季营收274.31亿元,交付13万辆新车,在毛利率和费用率双双改善的推动下,首次实现经营利润转正,达到2.85亿元。
这是极氪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美股会计准则下走出亏损,与领克完成整合后的首个完整季度,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整车毛利率跃升至17.3%,研发费用大幅下降42.9%,规模效应和整合带来的削减。
对一家新能源车企而言,单季的盈利并不能解决长期生存问题,所以随着极氪科技和吉利集团的整合,未来吉利的竞争将依赖规模效应,围绕品牌的运营将从技术迭代、智能化落地与全球市场的拓展来进行。
极氪科技的季度财务
极氪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的表现可分为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销量与收入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二是盈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从营收端来看,公司单季总收入274.31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9%。其中,整车销售收入229.16亿元(极氪109亿,领克120亿),同比增长2.2%;其他销售及服务收入则同比下降13.8%,至45.15亿元。
交付量方面,极氪科技第二季度交付13.1万辆新车,其中极氪交付了4.93万台,领克交付了8.15万台,上半年累计交付24.5万辆,同比增长14.5%。
在在毛利表现上,极氪科技的拐点尤为明显。
◎第二季度毛利为56.56亿元,同比大增13.3%,环比更是增长34.3%。
◎综合毛利率达到20.6%,较上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7.3%,同比增加5.8个百分点。
其中,极氪品牌毛利率达到21.1%,领克毛利率为13.8%,想领克900多卖点还是有上行空间的。
毛利改善背后有几个技术性因素,电池和核心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使得单位成本得以控制。
极氪在电驱系统、800V高压平台和电池热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化,帮助提升整车能效,降低制造与运营成本。
平台化与模块化设计使零部件通用率提升,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在领克与极氪完成产研一体化整合后,研发与供应链的协同效益开始反映在财务报表之中。
费用端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
◎第二季度总费用为53.71亿元,同比下降26%,研发费用为21.46亿元,同比下降42.9%,环比下降26.2%。合并后的重复投入减少,以及平台共享提升了效率。
◎销管费用方面,33.64亿元同比下降9.7%,但环比增加27.2%,在新车型推广和市场拓展上加大了投放,逐渐形成“技术集中投入、市场精准投放”的模式。
极氪科技实现了2.85亿元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率达到1%,这是极氪科技自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正向运营盈利,较去年同期的亏损22.69亿元以及今年一季度的亏损12.59亿元,形成了质的变化,净亏损缩减至2.87亿元,同比减少88.8%,环比减少62.4%。
Part 2
整合策略与未来转型路径
极氪科技的财务转折是战略与执行逐步落地的结果,极氪与领克正式合并,为公司带来了多方面的结构性变化。
● 组织与研发整合提升了效率。过去,极氪与领克在研发和平台投入上存在交叉,如电驱动系统、车机平台和智能座舱技术,统一研发规划,减少重复投入,同时通过共享平台与零部件体系实现更高的通用率,降低了单位研发支出,还加快了新车型的上市节奏。以研发费用为例,从一季度的29亿元降至二季度的21.5亿元,规模效应已经显现。
● 供应链和制造环节的优化也在发挥作用。电动车制造的成本大头在于电池与电驱系统,极氪通过与宁德时代等上游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稳定了成本曲线,极氪和领克共享生产线与采购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压缩单位成本。在制造环节,模块化设计提升了产线灵活性,使不同车型能够在同一工厂生产,降低了产能闲置风险。
● 产品战略的互补性也带来了规模扩张。极氪定位高端智能电动车,强调设计与科技体验;领克则面向年轻化、性价比细分市场。双品牌协同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在渠道与售后服务上形成互补,领克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3.3%,在整体营收贡献中的份额显著上升。
在资本层面,吉利控股已宣布将收购极氪全部股份,极氪科技未来将更深度融入吉利汽车体系,在资本与资源整合上获得更大支持,也有了规模的优势,有助于稳定资金面,也可能加速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
极氪与领克在吉利战略中承担高端新能源突破的核心角色,2025年目标销量71万辆(目前上半年的完成率还需要努力)。
◎极氪聚焦豪华、极致科技,主攻30万元以上市场,大中型车以超级电混为核心,中型车侧重纯电;
◎领克则主打潮流运动,聚焦20万元以上市场,中大型车侧重混动,小型车以纯电为主。
两者错位竞争,协同共振,当然目前来看这波销量的冲刺可能在车型层面需要做很多的考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