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近日,北京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内,艺术界大咖云集,一场关乎青年艺术家未来发展的评选活动在此热烈展开。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卓越培育计划”的重要环节,此次评选从已入选“千里之行”全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中,甄选出具备卓越潜力与创作能力的艺术家,进入驻留项目,并成为“宋庄艺术新星奖”金、银奖候选人。
顶尖艺术家当评委
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介绍,为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此次邀请的专家团队堪称“艺术界天团”。“有来自全国十大美院的专业型院领导,中国美协各艺委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学者,他们既是知名艺术家,更是深耕教育多年的博士生导师,非常清楚如何选拔和培育人才。”
本次入选的30名驻留青年艺术家将在宋庄驻留一年,期间宋庄将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独立生活空间,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不低于30平方米的独立或大型共享工作室免费使用;专项创作资助、导师一对一指导,以及国内外艺术交流、采风写生等交流机会;驻留期满后,每位艺术家都将获得举办个展及联展的机会。王晓琳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就是要让青年艺术家没有后顾之忧,专注创作。”
打通学院与社会壁垒
作为全国美院毕业生的顶级联展,“千里之行”已走过十余年历程。本届展览规模创下纪录:14所发起高校(含十大美院及4所综合艺术院校)各推荐20名毕业生,叠加面向全国的公开征集,一周内吸引超100所国内院校及7所国外大学近2000份投稿。最终452名学生的近千件作品参展,涵盖国画、油画、装置、交互艺术等多个门类。
王晓琳认为,“千里之行”的核心价值远超普通展览:“这是第一次把全国顶尖美院的学术力量集中引入宋庄。过去学院是‘围墙内办学’,现在我们把展览放在社会美术馆,每天超千人次观展,让青年创作直面公众,也让宋庄这个艺术聚集地注入学院派的新鲜血液。”这种“破壁”之举,既让公众看到青年艺术家的思考,也为宋庄艺术生态带来了新的活力。
入选作品须守正创新
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本届毕业生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新世代”特质。王晓琳举例道:“他们不再满足于技法展示,而是用作品思考时代。比如大厅那件大型雕塑《家长》,观众坐在‘怀抱’里能感受关爱,坐在对面又能体会压力,20多岁的年轻人竟能把家庭关系的矛盾性表达得如此深刻。”
作品的创新性更是令人惊喜。“有国画突破宣纸限制画在玻璃上,有古画通过扇子互动产生动态效果,还有用童年记忆中的‘彩方格’结合影像,让观众的当下状态与童年影像重叠……这些探索既有对材料的创新,更有对表达语言的突破。”王晓琳说。
谈及入选作品的核心特质,王晓琳强调:“专家们有个共识——优秀作品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学院教育的底气;二是灵动的创新性思维,不能死学传统或模仿老师,要有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独特表达。”她认为,这种“守正创新”的特质,正是青年艺术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宋庄:从艺术聚集地到人才培育高地
众多美院专家齐聚宋庄评审释放出明确信号。王晓琳解读:“这意味着学院与地方艺术生态的深度绑定。宋庄不再只是‘北漂艺术家聚集地’,而是要成为青年艺术家成长的‘孵化器’。”
宋庄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完整的成长链:免费工作室、创作资助、导师资源、展览机会……“‘中国青年艺术家培育计划’这一项目和宋庄的合作将持续10年,相信一定能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创作人才,他们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未来。”王晓琳说。
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教授则建议:“宋庄还可以依托‘千里之行’这个平台,设立不依附于驻留计划的特色奖项,打造高校毕业生领域的‘奥斯卡’,进一步提升艺术高度和品牌影响力。”
据悉,入选艺术家预计于9月中下旬入驻宋庄,将与这座艺术创意小镇共同书写新的创作篇章。而“千里之行”的优秀作品还将登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的“浪潮·青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青年艺术作品展”,让青年艺术之声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