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孔
让学生在校园吃得既营养又放心,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系国事、家事于一身。最近,我国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发布,标志着校园配餐有了“国标”,社会高度关切、家长时刻焦虑的娃娃吃饭问题,进入标准化、系统化治理模式,安全保障能力也将得到根本性提高。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超过2.37亿人。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在校的一日三餐多由餐饮企业配送。校园配餐这根链条,覆盖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分发食用等诸多环节,用餐者包含幼儿园到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这么一个特大号产业,却长期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各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围绕校园配餐,社会聚焦的领域、环节主要包括:少数企业采购来源不明、资质不全的食材,甚至使用过期、变质原料,或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有的企业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透明,让人忧心忡忡。配送过程不科学,随意性强,导致食品在“最后一公里”变质……此类被公众诟病的问题,如同一根根紧绷的弦,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必须出硬核措施予以治理,以回应社会关切,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国标”的发布,从“做饭送饭”者入手,为配送经营者制定了一套规矩,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检验人员,建立风险防控动态机制,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每周排查隐患,每月调度分析。实行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并确保留存每批次原料的检验检测报告。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对每天送餐的每个食品品种要分别留样,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配备满足配餐量和配送方式的封闭式配送车辆与设备,配送车辆向主管部门备案,宜专车专用并安装定位跟踪系统。
这些要求,聚焦学校与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检查制度执行、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校园配餐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了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的规范指引,指向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形成了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的动态管理机制,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完美闭环,实现“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全过程守护校园饮食安全。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效果看学生吃得安不安心。保障亿万中小学生食无忧,是此次国家标准重点针对和解决的核心方向。企业、学校、监管部门要对照标准、压实责任,强化担当、筑牢防线,以较真的态度落实落细“国标”,推动校园配餐行业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形成贯彻落实“国标”的良好氛围,共同守护好中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