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95岁抗战老兵阴保清:
我身后有老百姓 一步也不能退
“我是军人了,我身后有老百姓,一步也不能退,要誓死拼杀,血战到底。”
“看着国家和平、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
在成都崇州市崇阳镇三元街住着一位特别的老人——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阴保清。出生于1930年4月的他,是山西闻喜县人,1945年参加晋冀鲁豫边区敌后武工队,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后转战于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
老人家中陈设简单,仅在卧室醒目处摆放着一张戎装照:照片里的老人精神矍铄,胸前挂着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勋章。
“我们就像夜老虎,擅长‘突然扑食’”
“那时候年纪小,也没什么文化,就是不想再忍受日本鬼子的欺负和压迫了。”脸上虽然已布满皱纹,但这位历经战火硝烟的老兵仍旧健谈硬朗,有着不输年轻人的“精神头”。
据老人回忆,1945年,闻喜县水头镇是日寇的驻点,修建的碉堡随处可见,驻扎在此的日寇经常到村里扫荡抢夺物资。无法忍受日寇抢劫掠夺、无恶不作的恶行,阴保清决定参加武工队。“当时没到年龄,我虚报了几岁才进入打鬼子的队伍。”老人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回到了少年时的峥嵘岁月。
“入伍当天下午,日本鬼子就对水头镇发动了扫荡。我刚把背包放下,敌人就来了。刚拿到的枪,一共只有3发子弹,不能乱打,只能跟着队伍跑。”老人双手不自觉地比画着持枪的姿势。
当记者问起:这么小的年纪就上战场,不害怕吗?“冲锋时,大家热血沸腾,不害怕。战后想到同伴牺牲的场景,也后怕。”老人的声音略微颤抖,但很快又挺直了腰板,“但我是军人了,我身后有老百姓,一步也不能退,要誓死拼杀,血战到底。”
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正是当年武工队精神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晋冀鲁豫边区的敌后武工队是抗日战争中一支重要力量,被称为打击日寇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阴保清所在的武工队熟悉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频繁出击,迅速撤离,借此扰乱敌军的视线和军心。”这种战术后来被总结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据老人回忆,武工队还发展出多种特色战术,如“挑帘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士们白天隐蔽在民房中,只在敌人掀帘进屋的瞬间突然开火。阴保清曾多次参与此类战斗,他回忆道:“我们就像夜老虎,行军走路飞快又轻巧,擅长‘突然扑食’。”
1945年秋,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寇节节败退。“就是在水头镇,我和40多名游击队员一起把日本鬼子打得四处逃窜,有一个鬼子被我和战友俘虏了。”尽管如今听力衰退、语速较慢,但只要谈起当年往事,老人的眼睛就会格外有神,脊背不自觉地再次挺立起来。
这场战斗发生在杨家岭附近。据史料记载,水头镇一带的抗日武装曾多次成功袭击日寇据点,使敌人闻风丧胆。老人回忆道:“那个鬼子跪地求饶的样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百姓编歌谣唱道:“前宫、后宫、八卦宫,二〇五旅打先锋,日本鬼子抱头窜,从此不敢再上山。”
“手榴弹震坏了耳膜,但我捡回来了这条命”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转战于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阴保清经历大小战斗无数,这其中,跟随部队翻越秦岭,徒步挺进大西南的日子给老人留下了最深的记忆。“秦岭山脉海拔高、地形复杂,那个年代的行军条件极其艰苦,行军的路上,每天都有人饿死、每天都有人倒在秦岭上再也爬不起来。”老人声音低沉下来,双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当年的严寒与疲惫似乎涌上了心头。“我算幸运的,子弹从头上穿过,手榴弹震坏了耳膜,但我捡回来了这条命。”他指了指右耳,那里至今留有战伤的痕迹。
1949年,19岁的阴保清在协助战友挖战壕的途中,突遇一颗手榴弹在附近爆炸。当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强烈的震感和轰鸣声已经刺穿了耳膜。“从那时起,耳朵听力就不行了。”讲述中,老人没有丝毫愁容与伤感,那份坦然与笑容,反让这段曲折经历显得格外波澜不惊。
硝烟散尽,阴保清随部队转移,1959年到崇州生活至今,北方人好面食的习惯没有改变,但离休之后的水杯换成了盖碗茶。
“这些纪念章代表着我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采访的结尾,老人缓缓走进里屋,拿出钥匙打开了陪伴他60年的木箱,翻开折叠整齐的衣服,在箱子的最底处,老人取出了一块金黄色的布包裹着的“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抗战胜利来之不易,看着国家和平、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希望青年人接好担子,将国家建设得更好!”老人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 魏捷仪 文/图
上一篇:下一站 德国卡尔斯鲁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