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对于了解特殊教育的人来说,特教老师与特殊孩子之间,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孩子毫无保留信任老师,老师全心全意为了孩子。花溪区特殊教育学校是花溪区扶残助残典型机构,平日里,校长涂春菊带领46名平均年龄在28岁的特教老师,与226名患有唐氏综合征、孤独症、发育迟缓、脑瘫等各类障碍的孩子,在学校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暖人的瞬间。
和普通孩子相比,老师在特殊孩子身上花费的心思多得多。比如,系鞋带、表达需求、完成简单作业等,正常孩子学几次就能掌握,但特殊孩子可能要1个月甚至更久。又比如,一个班里有10个孩子,但每个孩子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一的教学方案很难执行,必须要用个别化方案,即让每个孩子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学习,才能精准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实现“有教无类”。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认为是‘白费功夫’,反正怎么教,娃娃都是那样。”每次听到这样的疑问,涂春菊都会告诉对方,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源于孩子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学校里,有一个患有“7号染色体变异”疾病的小男孩昊昊(化名)。这种疾病十分罕见,据昊昊父亲从北京相关医院了解,当时全球仅93例且很多特校也不愿接收和昊昊类似的孩子,认为意义不大。“孩子刚来学校时,只能吃流质食物,握勺、下蹲、如厕这些动作都做不了。”涂春菊说,4年过去了,在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和科学照料下,昊昊现在什么食物都能吃,能自己独立吃饭,腿部肌肉也有劲了,还能完成“蹲”这个动作。这一切变化,让昊昊爸爸热泪盈眶。
昕昕(化名)是“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其核心特征是在特定社交场合(如在陌生人面前)无法说话,但在熟悉、安全的环境(如家庭中与亲密家人相处)能正常交流。这种“缄默”并非故意抗拒或调皮,而是由强烈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导致的表达障碍。
昕昕最初需要母亲的陪伴才能进班,也不和学校的任何人说话。为了帮助昕昕,学校结合行为干预、环境调整、感官支持和医疗评估等综合策略进行尝试。如今,昕昕有了明显改变。比如,昕昕听到有人要去打他的班主任(为了引导昕昕在稍微紧张的场合也敢说话)时,虽然明明是恐惧的,但他还是会“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班主任,一边用右手肘遮挡自己的双眼(这是他的一种惯用自我保护动作),一边口中说着“不准打、不准打”……
特教老师的职业幸福感,还来自于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当家长们看到孩子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他们眼中的感激之情,让每一位老师感到付出是有价值的。
每个学期结束和开学前,学校会对每个孩子开展专业测评,旨在精准掌握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等情况,科学研判其教育需求,为后续个性化精准教育支持和合理入学安置提供依据。
今年,花溪区特殊教育学校已经走过9年的光阴,6月送走了第一届完整毕业生。涂春菊说,她的记忆里全是每一位老师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里,有老师们留下的印记。老师们见证了孩子们的坚强与勇敢,也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纯真与善良。
“在特殊教育的路途中,我们还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我们愿意用爱和敬业,为孩子们推开那扇通往未来的大门。”涂春菊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
(《用爱为特殊孩子打开通往未来之门》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上一篇:聚焦新兴力量
筑牢信仰根基
下一篇:燃情世运 成都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