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些重要论述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当代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呈现了历史逻辑的必然性,又体现了理论逻辑的科学性,更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创新性,要求我们既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组织开展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又要聚合多方资源、增强育人合力,强化组织协同、提升育人效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以坚定的政治修养引航学习、提高政治导向的“高度”,以深厚的历史根基滋养学习、厚植爱国情怀的“深度”,以饱满的国际视野拓展学习、拓宽思政内容的“广度”,以心灵的情感相依浸润学习、创新情境体验的“温度”,以多维的交互空间延伸学习、突破学习场域的“跨度”,并真正做到开门办思政课,推动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思政课更具青海特色、更显生动鲜活、更加深入人心。
一、以“思政小课堂”为根基,强化主渠道育人效能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思政教育“小课堂”引领社会“大课堂”的学理根基和内在逻辑。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思政引领力犹如“定盘星”“导航仪”,为全面建设教育强国举旗定向,突出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事实表明,唯有强化思政引领力,通过思政教育“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价值碰撞、信息化时代的认知重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时,以良好辩证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取向,秉持正确政治思想、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新格局,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定、组织保障、监督落实等方面强化领导,推动各部门实现工作联动,为协同育人提供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完善学校间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借鉴,共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健全协同机制,使校内各个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协同配合,常态化推进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强调过程考核,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与时俱进创新话语表达,推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探索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育人相结合的协同育人路径,释放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并在这一过程中,全方位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立足民族地区高校,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学术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各项工作主动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努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以“社会大课堂”为阵地,丰富活动载体与内容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政小课堂”侧重于课堂教学,强调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传授,但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应在广阔天地间汲取滋养、深化认知;“社会大课堂”侧重于实践活动,以社会为教材、以实践为课堂,通过创设“沉浸式”“参与式”育人场景,将政理阐释、学理解剖、事理分析融入实践体悟,在“行走”中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培育与信仰塑造的有机统一。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融合、协同育人,一方面,要遵循思政课教育规律,着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人工智能助推高校课堂深层变革,以人机协同教育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思政”教育模式为核心,以数字驱动的教育评价方式为支撑,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持续丰富和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与资源,强化“小课堂”与“大课堂”互动耦合机制,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切实将探索两个“课堂”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高校统筹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育人长效机制,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共同服务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青年学生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思想养分,打开学生认识“世情、国情、省情、民情”的窗口,促进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更好建设中国,努力打造立德树人青海品牌,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思政小课堂”在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中,释放无限活力。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要主动迈向广阔的现实世界,融入日常生活实际,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进、与实践互动,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升思政引领力。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将校园里的“思政小课堂”与校园外的“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案例,使青年学子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双向赋能中,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古今的理论张力、攻坚克难的实践伟力、滋养人心的文化魅力、引领未来的创新活力,着力铸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着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魂,着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之魂,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大思政课”之“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视野之大、格局之大、体系之大。要克服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拓宽大视野、认清大趋势,构建起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新形态。“大思政课”涉及范围广、要素多,需要通过优势化、系统化、整合化、开放化途径,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政育人大合力、激活思政育人大效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要立足、挖掘青海特色资源,着力在传统思政课和社会实践课之间寻找平衡点,将传统思政课的学术性、科学性与社会实践课的生动性、灵活性有机融合。以地方情讲总方针,让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发展案例出发,深刻理解国家宏观方针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实施路径;以小切口讲大道理,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案例切入,逐步搭建对抽象理论的认知框架;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学生从当地民众的亲历感悟中,切实激发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与自豪之情。要将治国理政思想具象为可感知、可参与、可验证的实践场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资源碎片化、理论抽象化、情感悬浮化等困境;把区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产业文化等特色资源更好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将思政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中,着力打造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校园实体化、阵地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载体,以丰富的育人形式,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落实到行动。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引导学生感悟时代大逻辑、大学问、大道理,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上一篇:南欧多国野火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