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8月,位于河湟谷地的海东市乐都区蒜香随风飘荡,翠绿藤蔓间挂满脆甜瓜果,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长卷,这盛景正是乐都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乐都区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将党建作为激活乡村发展的“红色引擎”,以“强村工程”打破“单打独斗”壁垒,凝聚“协同共进”合力,让354个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生。全区所有村连续两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万元,去年总收入达6738.34万元,其中9个村收益突破50万元,党建引领下的村集体经济结出一个个“富民果”。
达拉乡水磨沟村的田埂上,村党支部书记捧起饱满大蒜,喜悦溢于言表。立足大蒜种植传统优势,当地村党支部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小蒜头成增收“金疙瘩”。村党支部对接区农业农村局争取物资与技术支持,党员带头攻坚土地流转,将零散地块整合为标准化基地,合作社统一种植、销售,提供务工岗位,打通产销链路。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超15万元,村民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以前守着安置房犯愁,现在种棚瓜心里踏实!”马厂乡梦园居安置点村民乔志先的感慨,道出搬迁群众心声。整乡搬迁后,马厂乡党委以“跨乡抱团”破题,与高庙镇党委联建,携手农业企业打造“异地种植共同体”。通过党委协调,23个种植拱棚首年租金直降20%,企业全程提供技术、农资与保底销售,让搬迁群众“零门槛”种棚瓜。“技术员上门教管理,瓜熟了企业来收,咱只管种好!”乔志先算着收益:一个棚年产瓜纯收入超2万元,全乡20多户参与者年增收均超5万元。这一模式让搬迁群众从“住得稳”迈向“过得好”。
“这薯不仅产量高,还能卖到国外去!”马厂乡党支部书记的自豪,源于乡党委为马铃薯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体系。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支撑,党支部与合作社合作提供40个临时岗位,助力村民人均增收约3000元,更引入省农林科学院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亩产跃升。
从“金蒜盘”到“大棚瓜”,从“金薯光”到更多特色产业,乐都区始终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让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同频共振。
(乐组)
上一篇:近期我省强降雨天气密集
下一篇:南欧多国野火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