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动植物种类已达880种 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多元文旅体验
温榆河公园打造四季有花全时景区
北京温榆河公园,这座占地30平方公里、被誉为京城最大“绿肺”的生态瑰宝,正以其蓬勃的生机与独特的魅力火出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园内动植物种类已达880种,4年间新增200余种。
热搜关键词·四季有花
北京温榆河公园近期在社交平台热度飙升。微博上,“荷以生活消夏艺术季”主题活动成为焦点,“荷花盛放、光影流转、国乐悠扬”的诗意场景吸引无数网友向往,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生物多样性”“二期开放”等也成为高频热词。一条热门攻略特别指出:“以农耕为主的园区,绿植非常丰富”……“四季有花”俨然成为公园吸引打卡的新热点。
记者打卡
融合自然野趣和潮玩体验
温榆河公园地处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处,清河、温榆河、老河湾在此交汇,形成“三河一园”的空间格局。
夏天的温榆河公园满眼苍翠,一派生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美景在这里有了最佳映照。除了蝉儿的鸣叫,浓密的芦苇荡里还时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水鸟声。
经过系统性治理和生态修复,今日的温榆河公园已蜕变为融合自然野趣与潮玩体验的复合型空间。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只是村边的一个普通水塘,周边低端产业聚集。经过整治,玉湖华丽变身,成为凤头鸊鷉、绿头鸭等水鸟的乐园。
玉湖的蜕变是公园整体升级的缩影。在西区芸上梯田,北京青年报记者目睹了另一番景象。7月底的芸上梯田,彩色荞麦花竞相绽放,层层梯田如披彩绸。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金灿灿的北京知名春季油菜花打卡地。这种巧思构建起“四季温榆”的全时旅游矩阵:春季油菜花海与多元运动相映成趣;夏季荷花盛放伴以水上清凉项目;秋季油葵花海结合露营活动;冬季则畅玩冰雪融合绚丽光影。自然生态资源由此转化为游客眼中多元的文旅体验。
机构探访
生态保护与精细管理并行
作为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心”,温榆河公园生态要素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公园自2020年起创新实施“生态4级分区管控”,划定生态留野区、生态优先区、生态体验区、生态游憩区,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与游客引导。其中,一块专为野生动植物营建、占地0.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实行严格的封闭式“再野化”管理。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所有植被原状保留,不修剪、不割除、不除虫,让自然主导生态恢复。”
除了这块核心区,公园还划定了9平方公里自然带,实施荒野化管理,进一步恢复生态系统。同时,公园精野结合,对部分动植物实施了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让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和增加。
北京温榆河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春介绍:“公园制定了水土保持、古树保护等专项方案,并对密林、疏林、灌丛、草地、农田、滩涂、水域、洼塘八大生境提出相应保育与修复措施。”依托多年生态监测成果,公园选取了17个代表物种,深入研究其栖息地需求,实施差异化保护:为在河岸陡坎筑巢、对水位敏感的冠鱼狗精细化调控水位;为高度依赖荻的小弄蝶抢救性保护原生栖息地;为易近路繁殖的红角鸮搭建隔离设施,并安排专人轮岗看护。
近期公布的《北京温榆河公园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目前公园内动植物总数达880种。此外,温榆河公园已成为“鸟类乐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大鸨、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稀客”频至。正在加速建设中的公园二期(京承高速路以东18平方公里)预计9月底基本建成开放,将与(温榆河公园)示范区和一期形成差异化互补。
北京经验
生态效益辐射区域发展
温榆河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在生态修复、城市规划、科技赋能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 “北京经验”,彰显了“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发展智慧,为大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
朝阳文旅集团下属温榆河公司总经理栾鸣介绍,公园的蜕变首先彰显了“生态优先”的核心原则。其次,公园的建设实践,为北京构建全域花园城市提供了重要思路,“核心在于统筹协调、全域联动”。最后,温榆河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栾鸣表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公园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站点和样线,利用物联网打造覆盖全园的实时监测体系,并探索采用“地形重塑+水力调控+植物群落重建”技术,加强代表物种栖息地保育修复。
温榆河公园与奥森公园、朝阳公园等共同构建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其“生态优先、精野结合、低扰动”的模式,为大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二期的开放,这座不断生长的“绿肺”将继续以生态惠民为目标,让更多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