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才能不断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与决心。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就是要让榜样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托举起内外兼修的品德高度,凝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8月16日,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揭晓。其中既有穿越抗战烽火的老战士,也有为中国探月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既有奥运会上勇创佳绩的运动员,扎根西部用教育托起孩子梦想的支教者,也有在风浪中舍利取义英勇救人的渔船船长。他们从各行各业中走来,从我们身边走来,用感动赋予一种生命的动力,成为我们生活的正能量。
自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到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却能震撼中国人的心灵。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今天,当探月人栾恩杰、“火箭少女”郑钦文、英勇船长沈华忠、百岁老兵李登月等人的名字荣登最新感动中国榜单,他们以爱国、奉献、奋斗为笔,书写的一篇篇传奇故事再次令人动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才能不断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与决心。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就是要让榜样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托举起内外兼修的品德高度,凝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中,两位年龄相差59岁的清华人栾恩杰院士与在读博士生庞众望同台捧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无论是抱定“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信念的探月老人,还是坚信“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的自强青年,爱国作为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始终是调节他们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是栾恩杰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漫漫奔月之旅,是庞众望从懵懂少年到报国青年科研路上的反复试错,也是“你可以输或者你可以赢,但是你知道你永远都不会放弃”的郑钦文用球拍向世界展示的中国力量。他们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就是基于这份对祖国深挚的热爱,有了这份挚爱,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挡住前行的步伐。
为陌生人两次捐献干细胞,跨越生死,为乡亲们三年驻守薄弱村,走向富裕,这是扶危济困的友善;20年7300个日夜,悉心照顾因遭遇严重车祸成了植物人的丈夫和一家老小,这是尽人本分的友善;用青春践行“到西部教书去”的信念,这是敬业奉献的友善;舍弃价值近40万元的6000多只蟹笼,将16人救上自己的渔船,这是守望相助的友善。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正因为如此,当一个个友善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感动也就在我们心中升腾。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梦想的感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能够激起我们见贤思齐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在梦想的托举、力量的激荡中凝聚起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