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指挥部发布消息,定于8月18日20:30进行文旅体育专场展演,展演地点为两江四岸核心区低空空域,起降场地为南滨路弹子石广场,朝天门、江北嘴、南滨路等区域均可观看。
8月15日,“2025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启幕,活动以“逐梦空天新时代 星耀山城向未来”为主题,助力国家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主办方负责人表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很多选手及家长都是坐飞机过来。”
“飞”一样的重庆,正在给市民游客及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机构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无人机盛会消费潜力惊人
2025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自8月15日在重庆启幕以来,这两天相关赛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作为国家低空经济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田,重庆近年来锚定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集聚地、应用服务新高地”目标,大会暨比赛自2023年首次落地重庆以来,前两届大会已撬动消费超30亿元,而本届大会预计也将创造逾20亿元消费规模。中国宇航学会首次加入主办阵营,活动名称从“中国航空科普大会”正式升级为“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大会”,标志着重庆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的布局从单一维度向“航空+航天”全产业链拓展。
15万名选手经过市赛、省赛层层选拔,共有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16698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进入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总决赛;超3.5万名家长、领队,6000余名科技教师,800余名志愿者和万余名川渝地区科普爱好者参与,总参会参赛规模超6万人。大赛设5大类24个赛项,场馆面积近3万平方米。据测算,赛事将带动裁判员、教练员、选手家属及社会观众等超10万人在渝停留7—10天,消费潜力惊人,为重庆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重庆将借助这次活动的机会,继续完善“赛事吸引人——产业聚集——科普打基础”的生态链,争取年内新增10家航空航天企业、培育20所市级特色学校,让“低空经济”成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动力。
活动期间,除精彩赛事和科普活动外,还将举办2025中国航空航天系列展览,涵盖实物模型、低空经济、无人机生态、科普教育等多个展区,并伴有精彩的航模表演。同时第三届中国(重庆)航空航天商旅文化消费周将融合“科技+文旅+非遗”主题,让市民和游客在感受空天科技魅力的同时,体验地道的重庆特色美食与文化。
每周上千人来这拍飞机“大片”
“这里原本是规划的机库,现在我们种上各种鲜花后,营造成一片与机场零距离的飞行营地。”8月8日,位于渝北区机场西二路26号附近的“超级加倍飞行营地”迎来试营业一周年纪念,虽然最近气温较高,但丝毫不影响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飞机起降“大片”的热情。营地负责人聂先生说:“我们这里用集装箱打造了观景台,每天太阳落山后气温就明显降低好几度,特别是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打卡。”
从空中俯瞰,该营地位于江北国际机场西南侧,可以近距离观看航班起降。作为渝北独有的临空文旅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该营地分为咖啡区、舞台区、餐饮区3个区域,游客来这里不仅能够拍摄飞机,还能拍出多种风格的照片,如沙滩风、露营风、小清新、文艺风等,“上半年蓝花楹开放的时候,游客可以在这里把花与飞机拍成一张照片,飞机如同在花海中穿行。”
夕阳西下的时候,位于草坪中央的主题音乐会准时开启,乐队真人演出让草坪上充满音乐和欢笑。餐饮区靠近机场跑道,这里设置了20个大小不一的营位,游客除了能够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的壮观景象,还能品尝美味的烤肉、热辣的火锅。每个周末,这里游客云集,“这段时间的蓝天白云特别多,每周游客总数上千人。”
来自浙江的摄友汪成说,他和朋友前几天刚去成都双流机场附近拍过飞机起降,来到重庆后发现这里拍出的照片层次很丰富,“T3B和T3A两个航站楼前的停机坪上,各个航空公司的航班进进出出,非常繁忙。”
加快打造“低空+”标志性场景
上个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专门提出加强消费品牌培育、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加力打造消费新场景、高质量举办促消费活动、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等5条措施。重庆提出要加快打造“低空+”标志性场景,聚焦超大城市治理、物流、文旅等重点领域,深化拓展城市救援、森林防火、高楼消防、防汛救灾、医药配送、空中游览和飞行表演等多元应用场景,不断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市场。
重庆第四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行政学院副教授伏虎认为,重庆以“场景先行——能力配套——生态成型”模式,正从“要素集聚”迈向“生态赋能”。若能在空域改革、技术标准、消费普及上持续突破,有望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立体城”的超大城市样本。
重庆低空经济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复杂地形倒逼技术创新,以政策改革释放场景红利,以生态协同构建产业高地。其经验不仅为西部城市提供范本,更通过“低空+消费”“低空+治理”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超大城市立体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如何平衡商业化速度与安全监管、如何突破电池续航等技术瓶颈并落地制造链条,将是重庆迈向“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的关键考验。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