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仁斌饰演湘剧丑角扮相。
伍仁斌在街头传播湘剧。
在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有一位81岁的老艺人伍仁斌。14岁那年,他出演湘剧《小包公》火到长沙大街小巷;而如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湘剧,让年轻人不忘记湘剧,他常常在街头开嗓传承这门技艺。这一辈子,他的心就没离开过湘剧。8月17日,记者和这位老艺人聊起了他的湘剧人生。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罗文嘉 乐梧亭
磕磕绊绊学戏路,《小包公》成了心头光
伍仁斌12岁开始学戏,家里没一个搞戏剧的,就父亲爱哼哼湘剧、花鼓戏解闷。刚进剧团,他就差点被“刷”下去 ——6 个月试用期快满了,因为功夫不到家,被列进“黑名单”,离卷铺盖走人就差 28 天。
在这28天里,伍仁斌蜷身在舞台角落,没日没夜地练。正是这份坚定,让他最终成功留了下来。
熬了一年多,伍仁斌终于主演了《小包公》,戏单上、剧场黑板上都写着“《小包公》主演伍仁斌”。《小包公》在长沙城红极一时,连续演了1年多都是满座。虽然心里对此十分欣喜,可老师们总在耳边敲警钟:“仁斌啊,就演好一个角色别得意,艺术深着呢,好多人物等着你去琢磨。”
《小包公》就像他艺术路上的一盏灯。这戏是好几名老师围着教的:这个教唱腔,那个教台步,还有人教身段、念锣鼓经,胡琴师傅天天陪着吊嗓子。“现在能有点本事,全靠老前辈们掏心窝子教。”他总这么说。老师们那时的谆谆教诲,也成为了他一辈子坚守湘剧的动力。
十五六岁时,进入青春期的伍仁斌开始变声,原来学的“生行”唱不了,只能改行。一边是学小丑,一边是进乐队,他舍不得之前练的一身武功,选了小丑。打那以后,他对舞台上的啥都好奇,布景怎么画、灯光怎么打,生旦净丑各行当的门道,他都爱凑过去看,帮着刷布景、挂幕布……像海绵吸水似的,啥都学。
81岁还在跑,就想让湘剧活下去
“不光是湘剧丑角,整个湘剧,甚至全国好多戏曲都面临没人接班的难题。”伍仁斌对记者说,81岁的他,最惦记的还是湘剧能不能传下去。
不管见着谁,只要对方对湘剧多问一句,伍仁斌都拉着人家说湘剧的来龙去脉,边说边比划,唱上两段给人听。为了让人们便于理解,他常把湘剧和花鼓戏放一块儿比,先唱段《刘海砍樵》,再唱段湘剧,笑着问:“听出不一样了吧?”
伍仁斌推广湘剧的方法也很多。在公园里遛弯,遇着老头老太太聊天,他都会主动跟人分享,甚至表演给大家伙儿听;跟朋友去歌厅,就算没伴奏,他也亮开嗓子唱一段;艺术团请他去上课,他就手把手教台步、身段,一句句抠唱腔;他还琢磨着把唐诗改成湘剧调调,编成“戏歌”唱给人听。只要能推广湘剧,任何形式他都乐意尝试。
“现在剧团里有几个年轻演员挺像样,还有俩学生约好要跟我学戏,团里排老戏也会请我回去指导,这些都让我心里暖烘烘的。”伍仁斌说,可这样他也愁,“能挑大梁的还是太少,主要是底子没打好,难找到好苗子。要是能让戏曲更多地走进中小学,从娃娃里找好料,好好培养就更好了!”
“我是老湘剧人,这是本分,也是责任。可不能在我们这代把湘剧弄丢了。”伍仁斌的话实在又有力,他守了湘剧一辈子,也盼着这门老艺术能在新时代活得更精神。
记者手记
守护湘剧,我们能做点什么
写完伍仁斌的故事,在他身上我依稀看到几年前电影《百鸟朝凤》的影子。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年轻一代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除了报道,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不必人人成为台上的名角,至少,我可以走进剧场,感受一次湘剧的韵律之美;也可以在社交媒体分享一段老艺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晓这份坚守;可以参与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年轻心灵与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当我们停下脚步,聆听伍仁斌道出的那句“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丢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成为文化火种的传递者,传统戏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希望湘剧的灯火,能在我们手中继续点亮。
下一篇:一城清爽 贴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