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嫣嫣正在志愿帮扶老人、孩子。
受访者 供图
2017年,首嫣嫣在女儿因公殉职后投身公益,以爱治愈伤痛。她的故事经报道后,触动无数人的心灵。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郴州老百姓口中的“首妈妈”,这位“全国最美志愿者”的公益轨迹里已沉淀下更多新的温暖与力量。
今年是三湘都市报创刊30周年,也是首嫣嫣从事义工事业的第16个年头。首嫣嫣告诉记者,当年经三湘都市报报道后,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向她伸出求助之手,“常有爱心人士和企业来问我近期的志愿活动安排,想参与进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资”。8月17日,首嫣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仝若楠
投身公益让她有了更多“家人”
据首嫣嫣回忆,她于2010年正式投身志愿服务,加入郴州市义工联合会。2012年起,她连续担任郴州市苏仙区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十余年。2024年10月,因任期已满,再加上丈夫病重,她转任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如今,69岁的她继续在公益路上深耕。
回望十六年公益路,首嫣嫣的脚步清晰又坚定。她总说:“党员就得‘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义工就是我下半辈子的事业。”这些年里,总有几个特困群体让她记挂在心,也正是这份放不下的牵挂,成了她坚持做公益的支点。这其中,有人长成了大小伙,也有的被重点中学录取。在首嫣嫣眼里,他们永远是需要呵护与陪伴的“孩子”,“每当听到他们叫我首妈妈,我在想,这或许是我女儿生命的一种延续”。
2018年,三湘都市报的报道中曾提到了帮扶对象之一李厚霖,彼时,16岁的他因患有慢性肌无力症,常年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这十多年里,我常去看望他、陪着他,他也从一开始叫我‘首阿姨’,慢慢改口叫我‘干妈’”。直到现在,她也没断了对李厚霖的关心,“我们常去他家,看着他从个小不点长成了大小伙,我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
让首嫣嫣同样牵挂的,还有陈冬冬一家6口人,奶奶年事已高,爷爷患老年痴呆,爸爸高位截瘫,妈妈是重度智障,哥哥也遗传了母亲的部分症状。“我第一次去她家时,整个房间堆满了垃圾,冬冬头上满是虱子,看得我很是揪心。”她当即和志愿者一起拿药帮冬冬除虱,“洗头的水黑得都发稠”。更让她心疼的是,冬天里冬冬床上只有张烂草席,上面还破着个大窟窿,“一掀开被子,竟有老鼠从床上跳出来,当时吓了我一跳”。
那之后,首嫣嫣和志愿者们成了冬冬家的“常客”。“每逢年过节,我们都会送米送油过去,帮着这一家人把屋子打扫干净,还凑了钱给他们换了洗衣机和大衣柜。”
在首嫣嫣眼里,冬冬是个格外自强的孩子。“她初中时被保送至郴州市苏仙中学,我们赶紧跟学校联系,帮她安排了住宿,办了水卡,每个月还会补贴她生活费。”志愿者们还给冬冬买了书柜和书桌,就盼着她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最近正打算让她来我家住几天,和她聊聊天,让她换换心情。”
这样的“家人”首嫣嫣数不清有多少。“我把孤寡老人当父母,留守儿童当孩子,失独妈妈当姐妹,只想用尽全力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
每年近600个志愿时长,她把牵挂过成日常
十六年的公益路,首嫣嫣全身心扑在上面,早把志愿服务过成了日常,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能攒下600多个小时,每天单是外出慰问的时间就有两小时。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要常去看看,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也得定期走访,参战老兵也记挂着,就连团队管理她也一并扛在肩上。
身边的同事总说,首嫣嫣不像是快七十岁的人,她对公益那股子热忱劲儿,半点没随年纪增大而减少。“天天都有活儿,一忙起来,日子就跟飞似的过。”说到这里,首嫣嫣的嘴角又漾起了笑意。
可生活的重锤总是来得突然。去年,女儿早逝的痛还没淡去,丈夫又查出肺癌晚期。“那会儿才觉得肩上担子沉,精神头也跟着紧。”为了好好陪丈夫,也为了团队能稳步走下去,她卸下了会长的担子,转做协会党支部书记。首嫣嫣坦言:“找上门来求助的人比从前多,再加上丈夫生病需要人照顾,有点力不从心,也会有累的时候。”
“我只是慢慢调整着节奏,总得给生活找个支点。”尽管人生遭遇重重打击,但首嫣嫣的公益行为并没有中断,该走访的一个也没落下。“只要还能动、还有劲,我就会把它当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说到这里,首嫣嫣又激动不已,眼里亮着光。
时光荏苒,她早已将自己融入这份事业当中,“人生正是因为这些有意义的事,日子才过得扎实,能被人需要、被人认可也是种幸福。”
为他人驱走阴霾,与温暖双向奔赴
让首嫣嫣印象深刻的是,每逢春节、元宵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时,老人们总会早早备好鞭炮迎接。望着他们满是感激的笑容,她心里满是成就感:“我觉得这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回馈。”
十多年里,这样的回馈已积累无数,冬冬的奶奶每次见她上门,总会硬塞些土特产让她带走;厚霖拿着低保,却总想着给她发红包,冬天叮嘱她添衣防感冒,夏天提醒她天热防暑。“做了这么久的志愿,他们把爱都反哺给了我。”
在首嫣嫣看来,这些受助者的韧劲也在激励着她坚持下去,“李厚霖的乐观一直感染着我,他经常和我分享自己坚持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学了一首歌、画了一幅新作品,他每次好开心盼着我们去,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坚强”。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首嫣嫣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却也甘之如饴。“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更让我懂得了知足的意义。”她也常宽慰自己,比自己生活困窘的人太多了,和他们相比,自己是个“幸运儿”,“他们都能咬牙坚持,顽强撑起家,我也一样能挺过去。”她相信,多做善事总会被眷顾。
一晃十几年过去,首嫣嫣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起初加入志愿团队,只是想单纯地做好事,如今倒觉得,日子被这些填满才踏实。”她告诉记者,帮扶他人让她心态也更平和,“老天爷虽然给过我苦难和不公,女儿走的时候,疼得钻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将对她的思念慢慢转化为了对他人的关怀”。
从50人到600人,公益路上越来越多“新战友”
“要不是这身子骨跟着年岁走,我真能做一辈子。”首嫣嫣的眼神中透露着诚恳。她告诉记者,望着那些把她当亲人的受助者,她就觉得自己心里的劲儿又涌上来,反倒越活越有精神头:“我还能做,他们也还需要我呢。”
“早些年,有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会将善举当作是‘多管闲事’,现如今,社会对志愿服务越发看重,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加入这一行动当中。”看着爱心人士越来越多,首嫣嫣心里的公益火焰也烧得更旺。
“我们的队伍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从最初的50人,慢慢扩大到600个会员。”提起志愿团队,首嫣嫣很是欣慰,她夸赞团队们越来越注重细节:出门做服务会留意仪表整洁,跟帮扶对象说话时,语气也总放得温和又耐心。
让首嫣嫣更开心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场公益行动当中。“每年都有好多学生打电话、或是在公众号上报名加入我们。我记得还有一个孩子为了参加我们的志愿服务,特意从衡阳来了郴州。”她告诉记者,每年临近国庆、五一等节假日他们会开展“温暖回家路”行动,这帮年轻的志愿者就会去车站帮老人孩子提行李、解决买票等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盼着家乡的志愿服务能走得更活——既希望在现有项目的根基上,融入更鲜活的形式;也盼着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进来,一同筹善款、聚力量,让这份温暖能触达更多需要的人。
上一篇:以艺术致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