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近日宣布,将面向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岗位。这一决定不仅仅是用工范围的拓展,更是一场对社会包容力与制度保障水平的现实检验。一纸招聘公告,映照出公众对公平、信任与安全的多重考量,也让“如何帮助失足者重返社会”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进入公共视野。
刑满释放人员依法恢复公民权利,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社会各界及安置单位不得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歧视,应当在就业、就学、晋级、评奖等方面与其他公民同等对待。然而现实中,他们常被偏见束缚,重新融入职场的道路坎坷崎岖。在不少人眼中,刑释人员是带着“前科”印记的群体,公众对他们的判断往往由刻板印象主导。而胖东来这一“善意用工”举措,无疑彰显了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二次机会”理念的积极姿态。
然而,善意值得肯定,却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面对刑释人员的就业,安全隐患、管理难度、客户信任等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焦点。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需面对现实风险。真正的安全,不是通过排斥和隔离换取表面稳定,而是依赖科学的规则、有效的管理和持续的教育,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可控因素。包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放任,而是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为曾经犯错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过自新之路。这既是对个体的尊重,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与公共安全的负责表现。
要让包容成为可持续的社会共识,不能仅凭情感驱动,必须依托理性和制度的双轨支撑。企业在招聘和用工中,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匹配岗位,配备专业的培训和心理辅导,切实保障用工安全与员工发展。与此同时,风险不应由企业独自承担:法律部门需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刑释人员就业权益和企业责任边界;行业组织应制定行业指导标准,推动良性用工环境;社区服务机构需强化心理支持和社会帮扶功能;公众则应摒弃偏见,积极营造公平包容的社会氛围。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这既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公平包容的关键。
招聘刑释人员绝非简单的岗位分配,更是社会如何看待改过自新者态度的风向标。一个有韧性的社会,应既敢于直面风险,也愿意伸出援手;既坚持原则底线,也不吝惜温情空间。胖东来的实践,是对社会包容精神的具体回应,也是推动制度建设的契机。让“二次机会”跳出企业孤军奋战的局限,成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监督的制度化实践,才是对失足者真正的尊重,也是对公平正义最有力的诠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