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天就能“养”出一个账号,十五分钟即可生成一条视频,几千元便能买到动辄粉丝成千上万的所谓“高粉账号”。AI起号乱象,正将虚拟繁荣打造成一条冷冰冰的流水线。表面上,这些账号被精心包装成“外国歌手”“养生导师”“高颜值博主”,吸引大批粉丝关注,实则背后是一条隐藏的非法产业链,涉及带货欺诈、账号交易、“卖课割韭菜”等违法行为。技术被绑上逐利的战车,沦为造假的工具。
这不是创意的盛宴,而是诚信的荒漠。人工智能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立场和选择。当技术被掌握在唯利是图者手中,AI生成的文字、图像、视频便不再是创意表达的延伸,而是虚假信息的放大器。他们利用深度合成技术批量制造“高仿”形象,让普通用户难以分辨真假;通过低成本的内容投放和虚假互动,制造出“爆款”假象,骗取广告主的投放预算、粉丝的信任消费以及平台的流量推荐。最终买单的是整个社会:内容生态的真实性被侵蚀,用户的信任被反复透支,真正有创意、有价值的原创内容则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AI起号乱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唯流量论”思维的衍生物。当点击量、粉丝数被奉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指标,部分人便会不惜代价制造数据幻象。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对真实价值的漠视和对长远生态的伤害。在这种环境下,创作者不再追求内容质量,而是拼命迎合算法偏好;平台为了短期数据,容忍甚至默许造假行为;用户被虚假信息包围,形成“信息茧房”,逐渐失去辨别能力和耐心。当造假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而成本与风险又极低时,这一乱象自然会愈演愈烈。
治理这场乱象,绝非简单“杀鸡儆猴”式的账号清理,而是一场涉及法律、监管、技术和社会共治的复杂持久战。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对虚假账号、虚假内容的认定标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让违法者付出足够高的代价;平台应健全内容审核与溯源机制,堵住虚假流量的变现通道,切断黑产链条的经济动脉;社会各界需共同培育理性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用“不点赞、不转发”抵制虚假繁荣。只有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治理,才能让AI起号回归正轨。
技术发展需要边界,流量繁荣需要真实。让创作回归真实价值,让技术回归善用正途,不仅是对用户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对技术本身的保护。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创作的利器,而非破坏生态的帮凶。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