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合作户上周刚送来40吨玉米草,眼下用不上就先存咱这‘饲草银行’,等啥时候需要饲草料了,随时能取走用!” 8月16日,内蒙古草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饲草料库里,副总经理刘治男指着刚入库、码放得整整齐齐的饲草,笑着介绍这独特的“饲草银行”运作模式。
踏入库内,苜蓿草、玉米草、母羊饲料等各类饲草整齐摆放,一场关乎农牧民生计、推动畜牧产业进阶的“饲草经济新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草库里堆积如山的草料(资料图)。草绿公司的“饲草银行”模式,为农牧民开拓出全新致富通道:以羊换草,合作户农牧民把羔羊交付公司,核算价格后即可置换所需饲草料;以草换料,牧民用自产的苜蓿或玉米饲草,可置换加工好的成品饲草料;直接收购模式让公司成为牧民自产玉米、苜蓿草的“稳定兜底方”;饲草代储备服务则让牧民在市场行情低迷时,能把多余饲草料暂存专用储备库,等行情好转再灵活处置。
截至目前,草绿公司各类饲料及草料库存超400吨。今年以来,农牧民通过以羊换料、以草换料等模式,已置换饲料类超100吨、草料类50余吨。
刘治男说:“我们在乌兰镇、苏米图苏木现有两个饲草基地,共五千多平方米。主要合作模式有四种:以草换料、直接收购、代收代储、以羊换料。通过这四种模式,解决农牧民手头资金不足、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加快畜牧业和饲草料的流通。”
从“饲草银行”探索,放眼鄂托克旗畜牧产业发展布局,一张坚实的畜牧保障网正逐步编织成型。
鄂托克旗“饲草银行”外观(资料图)。走进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饲草银行”的饲草料储备库,1700吨全日粮、颗粒饲料堆成了“小山”,散发着淡淡的草香。6800平方米的场地里,机器运转声与牧户的谈笑声交织,这里已与850户农牧户结下“互助盟约”。
宝曼牧业的“饲草银行”藏着不少巧思:在苏米图苏木饲草储备库基础上,建起年产能5万吨的生物发酵饲草加工厂,将银行的“储备、借贷、置换、零存整取”理念搬进了饲草产业。牧户们可以把自家的秸秆、柠条存进来“换成品草”,也能“贷成品草”之后还草、还畜甚至还钱;要是手头有多余饲草,存进来还能按时间算“利息”,到期用成品草兑付,再也不怕囤草变质或失火。
更贴心的是社会化服务——公司整合了农机服务队,上门帮种养殖大户收割、加工、储存饲草,还能把“贷草还畜”换来的牲畜育肥后帮忙卖掉。这种“一条龙”模式,让牧户们省心又划算。
一排排农机具(资料图)。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那顺布和:“为在干旱时稳住牲畜发展,给牧户提供饲草料后盾,建立了饲草银行。目前与我们合作的牧户有850户,今后我们会研究多套经营模式,广泛流转饲草,让产业统一化,实现中央厨房式的养殖。”
“目前通过政府搭台,农牧局牵头负责,调动宝曼、华翔、草绿等龙头企业,利用闲置资源库进行饲草料储备。平季由企业负责运行,旱季救灾期间则及时启动饲草料储备发放,保障农牧业生产稳定。下一步,我们计划充分发挥并拓展'饲草银行‘的五大功能,启动其储备、置换、借贷、存取及社会化服务功能,保障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鄂托克旗农牧局副局长郝贵斌介绍说。
从草绿公司的创新试水,到宝曼牧业的规模推进,鄂托克旗“饲草银行”正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强劲新引擎,一头紧紧连着农牧民的“钱袋子”,一头稳稳托举着生态绿色畜牧业的未来,在这片广袤草原上,书写着产业振兴与牧民致富的双赢答卷。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布音额尼尔乐
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记者:毕希日乐图
新闻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