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维科网光伏)
8月12日,四川森年新能源在重庆规划的10.287MW屋顶光伏项目突然终止招标,该项目原计划通过两个10kV并网点接入电网。同日,陕西兴平市50MW分布式光伏项目也悄然终止,而招标方未透露任何原因。
然而,这只是分布式光伏项目问题的冰山一角。
据公开信息显示,仅在8月11日至14日,多个光伏项目遭遇波折:永兴县整县分布式光伏二期项目因郴电国际电网容量限制及政策调整而终止;中核汇能太原邮件处理中心的2.2兆瓦屋顶项目二次招标未果,采购需求发生变更;云南勐达光的149.1兆瓦组件采购因有效投标不足而流标;重庆北碚的120兆瓦组件采购项目也因建设条件变更而终止。
短短四天,公开市场已知终止项目容量已超270MW。
事实上,2025年分布式光伏市场在政策强震中开启剧烈洗牌。4月30日成为关键分水岭。此前并网的工商业项目仍享受全额上网政策,此后新建项目全面转向“自发自用+余电交易”模式。政策切换引发全国性抢装潮,山东某6MW项目为赶工期甚至出现“白天施工、夜间调试”的24小时作业场景。
更严峻的考验在5月31日到来。新规要求所有新增光伏项目必须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彻底告别煤电基准价庇护。山东现货市场曾出现每度0.03元的超低价,不足原保障电价的10%。收益模型剧变迫使企业紧急重估项目可行性。
湖南、浙江等地则升级技术门槛,强制新建项目配储10%-20%。山东某企业测算,增加2小时储能可将自发自用比例提升至90%,但初始投资激增30%。政策与市场的双轨变奏,成为压垮部分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电网承载力不足正成为项目落地的硬约束。永兴县项目终止公告中明确将原因指向“郴电国际电网可开放容量不足”,并引用郴州市发改委关于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的复函。这并非孤例,全国已有近600个市县被划为电网饱和“红区”,湖北某市直接暂停新增项目审批。
终止项目的共同点指向风险评估不足。重庆大昶电子项目需精准测算屋顶载荷分布与电网消纳能力,技术方案涉及双并网点设计与轻量化组件选型。中核太原项目经历两次招标失败,先因投标被否决,后因采购需求变更,反映前期规划与市场现实的脱节。
当前,技术革命与政策退坡正在重塑分布式光伏的投资逻辑。头部企业加速布局钙钛矿产线,而更多终止招标的项目档案,堆积在地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档案室里。它们承载着未兑现的清洁能源梦想,也见证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的蜕变。
随着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成为常态,一批没有技术储备、缺乏风险管控能力的玩家,或将在这轮洗牌中永久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