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初秋的午后,微风佛过
阳光穿过婆娑的叶隙
投下跳动的光影
念坛公园北侧的围栏已不见踪影
公园绿荫如盖
蜿蜒的绿道与城市街景自然交融
市民们漫步其间
尽情享受着
“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惬意
“以前总觉得公园是被‘圈起来’的景点,现在走着走着就进了公园,感觉和我们的城市融为了一体。”正在公园散步的王女士说道。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大兴区推进“无界公园”建设,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鲜活注脚。
1
“拆”出来的城园共生
“无界公园”的核心,在于打破物理边界,更在于重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大兴区以拆除围栏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共空间的“解放运动”。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滨河运动公园、高米店公园等8处公园的改造升级,累计拆除围栏8300余延米,相当于拆除了近40个标准足球场长度的物理阻隔。其中,念坛公园变化最为显著。作为大兴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其北侧1000米围栏拆除后,原本藏在“深闺”的湖景和沿岸景观与周围街景浑然一体,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我们不是简单地一拆了之。”大兴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公园都制定了“一园一策”改造方案。“绿篱+花丛”代替围栏,打造四季有景的生态廊道,实现绿地与城市街区的自然过渡,既保证了安全,又增添了景观层次,让开放后的空间更具观赏性。
2
“改”出来的人文关怀
走进改造后的公园,处处能感受到细节处的巧心思:客流监测系统实时显示人流量,方便游客错峰游园;无障碍通道覆盖全园,轮椅可以畅行无阻;便民服务站,饮水机、充电宝、急救箱等用品一应俱全。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小细节。”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张先生指着儿童沙滩区的洗手台说,“带孩子出门,尤其是玩沙子的时候,要经常洗手,这样的设计,让带孩子出门不再手忙脚乱。”
无界公园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大兴区创新推行“公园+”管理模式,构建“园林+社区+志愿者+执法”四方联动机制,让公园管理从“政府独唱”变成“多元合唱”。
在海户公园试点治理中,1名荣誉园长和50名义务监督员积极投身日常管理,与园林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执法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定期巡查公园设施、组织文明游园宣传、植物养护培训等活动,提让公园成为大家共同爱护的家。
3
“融”出来的活力引擎
围墙的消失,不仅让绿色蔓延,更让商机涌动。咖啡馆、餐厅、书店等相继在公园周边涌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经济圈”。市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满足购物、休闲、文化体验等多样化需求。
这种“拆栏透绿”带来的空间重构,不仅让城市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更带动了“公园经济”新业态发展。在滨河运动公园周边,体育用品店、健身工作室与公园的运动场地形成联动;高米店公园结合自身文化主题,与周边社区合作举办“公园市集”,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
“生态价值不仅是赏心悦目,更要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发展动能。”大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无界公园建设让‘公园+商业’‘公园+文化’‘公园+体育’等模式成为可能,既提升了大兴的城市颜值,又丰富了市民生活,更激活了区域活力。
4
未来可期 实现全域无界
按照规划,大兴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无界公园建设范围,推进金星公园、清源公园等公园的改造提升,同步优化安防系统和便民服务设施,更重的是一套“公众参与—科学规划—动态评估”工作机制正在形成,由此引导更多的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真正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美好愿景。
从“围栏林立”到“无界融合”,大兴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城市与公园的关系,当绿色不再被圈定,当公园变成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在这里,每一片开放的绿地都是民生福祉的载体,每一次空间的重构都是治理理念的升级,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从一句口号,变为市民可感可触的现实。
来源:这里是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