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夏天的记忆,都藏在那一池碧水里。不少人的童年都有着“山间溪水+冰镇西瓜”的快乐密码。近年来,特别是到了暑期,溪水、河水、江水、海水各种自然水体不仅延续着游泳、嬉水等传统项目,人们还将“玩水”玩出了新高度。
在北京亮马河,河面上不少俊男靓女手持桨竿、脚踩桨板,驭舟而行,与河岸的时尚商铺相映成趣。在曾经的天津狮子林桥上,大爷大妈们时而转体、时而翻腾用一个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引来岸边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一度成为现象级网红。在广东佛山,伴随着有节奏的鼓点和岸上居民的呐喊,一条条龙舟在L型、S型的狭窄水道里玩起了漂移。在8月初的钱塘江上,3000多名“泳士”身背安全浮具“跟屁虫”集体横渡,如同一道道橘色的潮水扑涌向对岸。在浙江杭州的桐庐古村,村民会定时关上水闸,村里的石板路上便汇起了没过脚踝的山间溪水,大人小孩一出家门便能过上村里的泼水节,这种称为“洗街”或“喜街”的活动吸引了周边上万游客。除此之外,皮划艇、无动力水翼板、浮潜徒步等亲水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追捧。
由此看来,不论古往今来、男女长幼、城市农村,玩水、亲水是人的天性。成年人大可理直气壮地玩水,这背后还有着不同角度的科学解释。比如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水的本能需求;婴儿在母体羊水中度过发育关键期,对水的浮力与触感形成了感官记忆;幼儿时倒水、泼洒等行为促进了手眼协调与因果认知,这种“玩水”机制被选择性保留;皮肤接触水时,温度调节机制会触发人的舒适感,水流和水声都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除了人们与生俱来对水的喜爱外,亲水热也离不开近年来水体质量的“硬件”提升。《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数量占77.1%,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持续为优。在浙江舟山南沙海水浴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当天的水温、浪高等信息,还会有水质监测与预报信息。监测指标包括粪大肠菌群、海滩油污和大型藻类等。沙滩上如织的踏浪人留下的串串脚印,印证了大家对水质的放心与认可。
不少地方也紧紧抓住亲水热的契机,做足水文章,将“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加速推动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三门峡横渡母亲河、南昌横渡赣江、海南桨板邀请赛、千岛湖国际泳渡节、东山岛海游泳渡挑战赛,马拉松的热度还未褪去,全国各地争相举办公开水域活动。一场活动下来,当地可谓名利双收,数以千计的游客带走了山清水秀的美好记忆,留下了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上消费的真金白银。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于大声吆喝,张开臂膀欢迎全国乃至世界友人“到此一游”,最大底气就是来自于对自家绿水青山的信心。
亲水热还考验着治理水平。最近,有一段游泳爱好者身手矫健翻过一米多高的玻璃隔挡,小心翼翼越过两米多宽的水面铁丝网下水游泳的视频让人哭笑不得。纵然这一池碧水太过诱人,但作为老百姓的饮用水水源地,可不能当作泳池或澡堂了。此外,千万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不能让嬉水变成了“祸水”。相关部门在自然水体的管理中,要守住生命底线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充分听取老百姓的诉求,积极创造良好的亲水环境,营造和谐的亲水氛围,让大家更多地感受到江河湖海共护共建共享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