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青春力量扎根家乡沃土
——2025年邯郸市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当暑假的热浪席卷太行山脉,邯郸大地上涌动着一场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在团市委的推动下,3204个实践岗位如繁星散落,数千名大学生从校园回归家乡,在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前、乡村的直播镜头里、党史研究室的泛黄史料中,编织出“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青春实践网络。这场由团市委、市委组织部与市人社局联合打造的返乡实践盛宴,正让“十万学子进邯郸”的蓝图在我市的热土上徐徐展开。
博物馆里的文化摆渡
市博物馆磁州窑展厅内,灯光透过玻璃窗,在展柜里的瓷器碎片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些看似普通的碎片,藏着邯郸制瓷业的密码,您看这片明代碎片上的缠枝纹,比元代的更舒展,说明当时工匠技艺更成熟……”7月23日,身穿红马甲的刘馨泽站在展柜旁,声音清亮地为游客讲解磁州窑的历史,额前的碎发随着讲解的节奏轻轻晃动。
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大三学生刘馨泽站在展柜旁为游客讲解。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摄这位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三年前还是个见人就脸红的“社恐”。“第一次讲解时,背了好几天的稿,站在游客面前腿都在抖,讲完满头大汗。”刘馨泽笑着回忆,现在的她,已能从容应对游客的各种提问,甚至能根据不同年龄层调整讲解方式。
展厅一角,来自北京的游客朱文清正举着手机拍摄刘馨泽讲解的画面。“本来担心暑假人多听不清讲解,没想到这些大学生讲得这么专业!”他翻着手机里刚拍的磁州窑文创冰箱贴,语气里满是惊喜,“我家孩子追着问了一路‘为什么瓷器上要画鱼’,这姑娘从吉祥寓意讲到当时的渔业发展,既涨知识又接地气,这才是博物馆该有的温度。”
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马率磊看着眼前的场景,感慨不已。自2022年市博物馆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该活动目前已吸引全国700余名大学生走进市博物馆。马率磊介绍,这个假期,市博物馆按照团市委要求的“因需设岗、双向选择”原则,结合大学生和市博物馆双方需求,打造了接待、讲解和宣传3大类共20多个实践岗位,以引导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在增加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能从文物里找课题、找研究兴趣点。
“我们不只是缺人手,更想给年轻人一个触摸家乡历史的机会。”马率磊指着展厅墙上的实习日志说,“你看刘馨泽的日志里写着,通过比对实物,她终于弄明白课本里讲的‘各朝代纹饰差异’,这种实践带来的顿悟,比课堂讲授更深刻。”刘馨泽的研究课题是瓷器修复,曾因搞不懂纹饰演变规律而苦恼。“对着书本啃了两个月,越看越糊涂。”她蹲下身,指着展柜里一组按年代排列的瓷片,“直到在这里看到北宋的简洁线条、南宋的繁复图案,突然就懂了,纹饰变化跟着时代审美走,就像现在的流行款会变一样。”刘馨泽说,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认知,让她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直播间里的“山货代言人”
7月29日,涉县电商产业园的直播基地里,灯光聚焦的主播台前,王雯洁正举着一瓶琥珀色的蜂蜜,对着镜头介绍着:“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涉县太行深山里的荆条蜜,摇蜜时能看到拉丝……”镜头外,她的手心还在冒汗,虽然这是她第12场直播,仍会紧张,但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
“刚开始播了三小时,就3个观众,还都是亲戚。”这位涉县姑娘想起刚进直播间的窘迫,忍不住笑了。她报名实践时本以为“直播就是聊天”,直到真正参与选品才发现门道太多,蜂蜜要测波美度,核桃得看饱满度,连包装设计都得考虑运输是否抗压……
涉县电商产业园的直播基地王雯洁在镜头前带货。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摄在旁边的选品架上,整齐摆放着蜂蜜、核桃、花椒等7款涉县特产,每款产品旁都贴着大学生们做的“卖点卡”。“这是我们21场直播摸出来的门道。”同为实践队员的刘桢炀拿起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黑枣——含7种氨基酸,适合熬粥,附奶奶的养生配方”。“光说‘好’没用,得讲出家乡的味道和故事。”刘桢炀说。目前,这些带着“青春温度”的直播已吸引上万人次观看,不少在外的涉县人特意下单,说“买的是乡愁”。
据了解,大学生电商直播暑期实践活动由共青团涉县县委和涉县社联联合举办,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主要聚焦选品策略、短视频拍摄、直播间运营、物流对接等内容,以“理论讲解+实践演练”的培训方式,让大学生们参与真实电商工作处理,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电商实操能力。
“我们不仅想让他们卖货,更想让他们看见家乡的潜力。”涉县供销社负责人王露说,她们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直播体验变成大学生了解乡村的“窗口”,让他们看到数字经济在基层的广阔空间。“也许今天来实践的同学里,未来就有能带着团队回来创业的‘新农人’,这也是我们最期待的实践成果。”王露说。
此外,团复兴区委举办2025年“返家乡”大学生“一品一播”直播大赛,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复兴特色农产品;魏县、磁县、永年、成安、广平、馆陶等地团委面向“返家乡”大学生开展直播电商培训,组织大学生走进“一品一播”直播间,推介本地农特产品,宣传家乡历史文化,助力邯郸出圈出彩,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了解邯郸、认识邯郸、增长本领的平台,成为锤炼意志、汲取奋进力量的“熔炉”。
为引领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家乡发展,2019年起,团市委围绕把全国邯郸籍在校大学生“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措施,成功帮助全国近31000名邯郸籍大学生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习,“今年我们把活动岗位从传统政企实践类拓展至文旅宣传、公益服务等多元场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爱邯郸 做贡献’,在各领域锻炼中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共青团邯郸市委副书记张学宝说。
党史室里的“红色解码人”
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编研科办公室里,来自燕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二本科生郝华正伏在桌前,对着电脑辨认一张1947年的《人民日报》。扫描报纸的边缘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的繁体字像一个个谜题——“这个‘鬥’字,我盯着看了三分钟才认出是‘斗’。”他指着报纸上“军民鬥争”的标题,指尖拂过电脑屏幕。
这个暑假,郝华的任务是校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涉及邯郸的史料。第一天上午,他只核对了不到三千字,“繁体字认不全,有些字模糊得像水墨画,急得我额角直冒汗。”他一度想过放弃,直到看到一篇记录邯郸群众支前的报道,“妇女们连夜做军鞋,男人们推着独轮车送粮草,字里行间都是劲儿。”那一刻,他突然静了下来。“这些字不只是字,更是先辈们的脚印啊。”郝华开始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手机里存满繁简对照图,遇到模糊的地方就结合上下文猜,现在的他,一天能校对上万字,还能指出史料里的小错误。
党史研究室的“1+1”帮带机制让郝华受益匪浅。党史研究室编研科科长王芳主动传授党史校对的实用技巧,同时注重思想引领,帮助他深刻理解平凡工作的不凡意义。有一天,她特意抽出半小时,指着那篇《扩军报道》说:“你看,当年邯郸青年参军热情高涨,这背后啊,是对‘好日子’最朴素的向往。我们的严谨校对,正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这些讲解让枯燥的校对变得生动,就像在和历史对话,知道了家乡为什么能成为红色圣地。”如今,郝华的笔记本里贴满了史料复印件,旁边写着密密麻麻的注解。“以前觉得党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有故事。”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更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红色旅游,他想把家乡的红色故事挖得更深,讲给更多人听。
据悉,为推进活动走深走实,市、县团组织切实加强活动管理,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同时做好宣讲培训、保密及安全教育,并制定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及时做好活动结束后的考核评价。此外,深入挖掘优秀典型,通过事迹报道、经验分享等形式做好宣传引领,弘扬青春正能量,形成完整有效的工作链条。
从磁州窑的千年炉火,到直播间的现代流量,再到党史册页里的红色印记,我市大学生们的返乡实践,正编织出一幅“青春赋能家乡”的立体图景。共青团邯郸市委书记徐帼一表示:“我们推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家乡不仅是乡愁所系,更是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岗位实践中服务家乡,再成为‘招才引智推介官’宣传家乡,完成从‘过客’到‘主人’的转变。”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 冀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