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郑瑶 通讯员 李玉清 朱素珍
编者按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氛围浓厚、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加强规划布局,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场所。本期“有话大家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连队、社区、相关单位,看看他们是怎样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的。
连队:农家书屋变身“精神粮仓”
立秋过后,位于十师一八八团星海社区的北屯图书馆分馆内凉爽舒适,职工群众和学生们或专心阅读,或伏案书写。书架上摆放着近5000册涵盖文学、农技、养生等领域的图书。
这是十师北屯市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打造连队公共文化空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师市以农家书屋为支点,整合资源、创新服务,让一个个分布在团场连队的“精神粮仓”,成为凝聚民心、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以前到书屋就是借书还书,现在活动越来越丰富了!”这是许多团场职工对农家书屋变化的直观感受。
各团场以农家书屋为阵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出“菜单式”服务:春耕时节,邀请农业专家举办“田间课堂”,书屋变身农技培训点;寒暑假期间,开设“少儿课堂”,志愿者辅导孩子作业、组织读书分享会;农闲时段,举办乡村故事会、红色电影展播,让农家书屋成为邻里交流的“文化客厅”。
一八八团拥有北屯图书馆分馆和10个农家书屋,不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常态化开展亲子阅读、手工制作、政策宣讲等活动,年均服务职工群众超万人次。
“书屋就像一个‘文化磁场’,把大家聚到一起,学知识、长本领,日子过得更充实了。”一八八团居民贾楠说。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立足团场连队实际,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形成“师级统筹、团场主导、连队落地”的联动机制。截至目前,各团场连队共建成农家书屋76个。农家书屋藏书内容兼顾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既有种植养殖技术、农机维修等实用书籍,也有文学经典、少儿读物、政策解读类读物,实现了“农闲学知识、农忙查技术”的便捷服务。
在十师北屯市,各团场依托书屋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分享等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能力。
社区:活动室里乐趣多
如今,六师五家渠市各社区的活动室已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栖息地”。
8月10日,在五家渠市前进西街社区青湖映像党群活动中心,一场“共品书香 共享‘悦’读”活动正在开展。近30位居民沉浸在书香中共享阅读时光。活动创新采用“边读边聊”的形式,鼓励大家交流心得、探讨疑问。
“社区经常开展活动,我们有空闲时间就来参与,既打发了时间,又学了新知识。”六师五家渠市前进西街社区居民夏吉娣说。
“我们每月组织一次阅读活动,居民可以带自己喜欢的书来分享。这样的活动让大家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该社区党总支书记钟君介绍,正值暑期,社区还开设了“七彩假日课堂”青少年阅读课,让孩子们利用假期学习更多知识。
近日,五家渠市西林路社区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家风润童心,快乐伴成长”主题活动。“五老”讲师团成员走进社区,为孩子们讲述兵团故事。
“我们充分利用暑假契机,邀请‘五老’走进社区,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上好‘人生课’,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说。
在五家渠市北海东街社区,清脆的快板声为邻里带来文化盛宴。学员们从握板姿势学起,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排练节目。
“我在活动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新技能还有了好朋友。”社区居民尹瑞芳笑着说。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各社区依托活动室阵地,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书画展览、舞蹈歌唱、阅读分享,到棋牌竞技、手工制作、健康讲座,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活动持续上演,为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搭建了展示才华、交流学习、增进情谊的广阔平台。
相关单位:打造居民身边的“文化充电站”
8月13日,走进二师铁门关市图书馆,银发老人在报刊区细读时政,年轻家长为孩童讲述绘本故事,学生在自习区奋笔疾书……不同年龄的读者在这里同享阅读的乐趣,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图书馆环境安静,空间宽敞,藏书丰富,在这里学习,很有成效。”市民姚陶是铁门关市图书馆的常客,他的感慨也是众多读者的心声。
作为二师铁门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铁门关市图书馆不仅以15万余册纸质图书和80万余册电子资源满足职工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更通过智慧图书馆系统实现自助借还、智能推荐等功能,图书管理与服务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为打破空间限制、延伸服务触角,铁门关市图书馆构建“总馆+分馆”体系,通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目前,二师铁门关市已建成20个机关单位、团镇分图书馆。
“总馆定期为分馆配送图书、开展业务培训,分馆及时反馈读者需求,双向联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合实际。”铁门关市图书馆负责人苗世龙介绍。
硬件完善的同时,服务内涵也在持续升级。铁门关市图书馆打造“阅读+”服务矩阵,常态化开展读书会、非遗体验、亲子共读等活动,吸引市民在交流互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有形覆盖’,更要‘有效覆盖’。”苗世龙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图书馆建设,深化数字阅读服务,探索“图书馆+咖啡”“图书馆+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让公共文化空间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从单一借阅到多元服务,从城市总馆到田间地头,二师铁门关市正以图书馆为支点,撬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化、精准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上一篇:发展模式有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