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展览中心驱车100多公里,不到2小时就能到达乌镇景区。这个夏天,“阅读”将超大城市和江南小镇紧密相连,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有了生动的具象。
8月15日,作为2025上海书展分会场活动,以“大城小镇悦心阅读”为主题的首届乌镇阅读节正式启幕。
“当上海这座繁华大城与安逸祥和的乌镇因书香而紧密相连,这份浓情与墨意就此传递。”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高渊说,“伴着乌镇的桨声,在阅读中感受悦心的美好,让阅读成为大城小镇共同的风景。”
乌镇阅读节
巨大的露天图书馆,流动的阅读盛宴
作为一个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乌镇水系纵横,被称作“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也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
乌镇阅读节期间,西栅景区全域植入70多个阅读空间。利用原有的园林景观和建筑特色,一座座书架被嵌入回廊,一个个阅读角设在咖啡店、茶馆等游览、歇息场景中,微型图书馆随处可见。
乌镇阅读节的读书角
从茶楼到染坊,从酒店到民宿,从咖啡馆到餐吧,每个角落都藏着书香惊喜。诗意水乡变身为流动的图书馆,让游客在漫步中与书香不期而遇。
在灵水居阅读花园里,精选的4000多本书籍涉及文学戏剧、艺术画册、生活美学等领域,还有专属的儿童绘本读物,从河北来旅行的游客正在亲子阅读。
游客们正在阅读
在昭明书院,茅盾的《子夜》摆在书桌上,一旁则是格非所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面桃花》。而在几百米开外的日月广场,古建筑的白墙下的数字阅读展,探索“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
在这里,B站“知识墙”上线,用二次元创意解读经典文学;阅文集团设立数字听书区,还有AI声效还原《繁花》里的市井场景声;帆书“一分钟快问快答”则把名著变成游戏挑战。
随着夜幕落下,广场上的露天电影院重映茅盾作品改编的《子夜》与《林家铺子》,光影与书香交汇间,读者在茅盾的故乡与他的作品重逢。
露天电影院正在上映茅盾的经典作品
阅读节期间,整个乌镇犹如一座巨大的露天图书馆。水乡河道旁的小餐馆、咖啡厅或是青石板的老街上、码头边,总有一个角落为阅读而留。
“作为上海书展分会场,我们把阅读融入游客的生活场景,希望打造流动的阅读盛宴。”乌镇阅读节相关负责人说。
从网红建筑武康大楼,到抗战文学新探索
本次乌镇阅读节邀请了来自欧洲、拉丁美洲及中国多地的知名作家与学者,包括高渊、孙甘露、叶兆言、小白、陈丹燕、艾礼凯(英文名)(英国)、何袜皮、贾斯明·巴雷亚(外文名)(墨西哥)等,展开多场阅读对话。在夜色下,在摇橹船下的水波中,聆听思想的共振,感受江南文化的情怀。
阅读对话活动邀请名家共谈
在首场文学对谈活动中,来自上海的三位作家——孙甘露、高渊、小白以“抗战文学再探索”为主题,从《诺曼底公寓》《封锁》两部抗战文学作品出发,展开精彩对话。
上海的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曾名“诺曼底公寓”,是著名建筑师邬达克的代表作。在高渊看来,这幢大楼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的纪念碑”,仿佛在静默诉说着百年前的旧事。一次红灯前的偶然停留,他被楼下游客成群仰望、举手机拍摄的场景所触动,萌生出为这栋建筑写一部小说的念头。
在小说《诺曼底公寓》中,高渊以一名看门少年的视角串联起大楼中形形色色的住客众生相,在战火与日常交织的岁月里描绘人性的隐秘角落。小白表示,高渊的文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非常清晰”,哪怕笔触触及战争阴云,仍能让读者嗅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抗战文学的再探索”分享会
孙甘露提到,在众多人对历史建筑的固有想象之上,再覆盖一层作者的文学想象,这是很有意思的创作尝试。《诺曼底公寓》在一个特殊年代背景下塑造群像,既有生活化的细节,又带有一点超现实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小白的《封锁》同样关乎一栋建筑。一起暗杀事件发生在公寓里,日军的封锁也局限在公寓里。一个完全虚构的局促空间,承载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高渊看来,《封锁》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高度浓缩,能量密度特别高。大量巧妙设计使故事充满悬念和张力,人性的幽暗与光辉在密闭环境中碰撞,读来既过瘾又耐人寻味。
乌镇阅读节
记者了解到,《诺曼底公寓》和《封锁》这两部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正在走向舞台与银幕。高渊透露,《诺曼底公寓》的舞台剧改编已提上日程,计划今年年底公演,电视剧版的剧本创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上一篇:持续至8月19日!在和田举办
下一篇:谷爱凌训练发生意外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