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 重温历史
2025年7月15日至10月19日,“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作为云博年度原创大展,本展览成为到云博参观不得不刷的重磅展览。
1956年晋宁石寨山“滇王之印”的出土到近年来河泊所遗址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是怎样贯穿起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历史?“昆明”“徙、筰”“哀牢”“句町”“劳浸、靡莫”……历史中的西南夷各族群有什么区别?
我们特邀请本展览策展人平力、曾天华、和晓曦为广大观众朋友推荐图书,期待我们在展厅中共赴一场“千年之约”。
《石寨山文化考古研究论文集》(全3册)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年
本书自石寨山古墓群发掘以来,数十位作者撰写的相关研究文章。其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对石寨山出土青铜器图像的阐释解读,也有对考古文化特征、文化分期、文化命名、青铜器成分的分析研究,还涉及丧葬习俗以及社会阶层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探讨。此外,书中还开展了滇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比较研究。
该书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考古学研究,还从科技考古、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探讨。这套论文集堪称展览的“学术注解”,为读者呈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技术细节与文化关联。
《古滇文化史》
蒋志龙、樊海涛 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
本书是研究云南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26年)的重要学术著作。该时期上接新石器时代,下连爨文化时期,在云南历史上被称为古滇时期。全书共九章,涵盖古滇文化的多个方面,其中“族群”这一章详细分析滇、昆明、哀牢等族群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探讨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的历程。《古滇文化史》不仅提供许多展出文物背后的深层解读,还构建了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历史脉络。观众若在观展前后阅读该书,能更系统地把握滇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意义。尤其推荐关注书中对族群关系、汉化进程及贸易网络的论述,这些内容与展览的核心叙事紧密相关。
《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李东红 著
北京:中华书局
2024年
本书是一部聚焦秦汉时期西南边疆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的学术专著,基于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与民族志材料,系统探讨了汉代西南夷地区的民族交往、文化转型及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书中详细梳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夷的族群分布与文化特征,并分析了云南从“西南夷”到汉代“益州郡”这一历史进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阅读该书能更系统地把握云南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角色,以及边疆治理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 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本书是中华民族研究的经典著作,为理解展览《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宏观视角。该展览聚焦云南从战国时期的“西南夷”族群到汉代“益州郡”的历史进程,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恰好阐释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内在逻辑:“多元起源、凝聚一体”——对应西南夷各族群到益州郡的演进;“汉族的核心作用”——解释汉文化如何影响云南社会转型;“认同的层次性”:理解西南夷既保持一定的本土性又融入汉帝国的双重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展览提供了超越地域的学术视野,使观众能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理解云南的历史角色。
云博观游指南
(2025.8.14)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16:45开始清场
17:00正式闭馆
周一例行闭馆
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公告为准
提前预约 免费入馆
三展同开 三倍震撼
VR体验 惊喜PLUS
多类讲解 多种选择
六大展览 纵观云南
跨越时空 对话历史
相约云博 不见不散
编辑:陈一览 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