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暑假,同学们在博物馆里有许多新发现。有的同学观察文物细节,发现古人的匠心;有的同学在参观过后意犹未尽,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识;有的同学从文物出发,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本期,同学们继续分享自己探秘博物馆的收获与体会。
文物印象
朱姿怡(13岁)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初一(8)班
温润的玉舞人
滕川致(9岁)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三年级(3)班
我爱逛博物馆,而且专爱有北京特色的博物馆。我家附近的首都博物馆,爸妈就老带我去。去年,我去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喜欢上了从三星堆远道而来的“青铜大立人”,至今记忆犹新。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又去了一个有北京范儿的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也叫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是今年才重新开放的。
讲解员说,这里藏着两千多年前北京的故事,那会儿咱们这儿叫“燕蓟”。我在《少年读史记》上看过,燕地自古高寒、英雄辈出,总感觉我们古代北京是粗犷硬朗的,有那么一股豪侠的劲头。直到在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展柜里,我遇见了一个温润的小玉人——玉舞人。
玉舞人真小啊,比我手心还小,但她很美。玉雕工匠不过是寥寥几刀,就勾勒出一个美丽、优雅的小仙子。她身姿微侧,一只胳膊正举过头顶,连带着长袖甩向身侧,另一只胳膊轻轻搭在腰间,灵动极了!我趴在展柜旁,盯着玉舞人,仿佛时光被她带回千年前,在那广阳顷王的宫殿里,乐师们奏着乐曲,烛火摇曳中,玉舞人正踏着节拍旋转。
看来,以前的燕蓟之地不光有英雄和将军,也有优雅柔美的舞者。就像我们现在的北京,既有屹立不倒的长城,也有慢慢流淌的永定河。我们北京人的风骨里,“硬”是天生的,但也藏着温柔动人的底色。
我真爱这玉舞人!指导教师:毛春苗
未来的博物馆
涂怡诺(10岁)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11)班
我舒适地躺在清凉的小床上,安静地望着窗外洒在床头的如霜的月光,不觉迷迷糊糊地进入了一个朦胧的新奇意境。仔细一看,原来我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国家自然博物馆!
我发现,室外地面都换成人工智能太阳能地面,能自动感知判断垃圾位置。一片枯叶落地,路边不远处就能打开一个清洁仓,有自动垃圾分类处理器飞出来准确地把地面清洁好再飞回去;还有我熟悉的大树,每棵树根部都有负责浇水施肥的机器喷灌系统,不但给树木花草浇水施肥,还能让附近的温湿度更加宜人。
走进曾经熟悉的展厅时,原来栩栩如生的标本旁边多了爱眼护眼的墨水屏。同学们参观时戴上一个特别的眼镜,就能和各种标本对话,随时听讲解和交流。坐进特制的5D座椅,就能通过帽子操作参观的内容,知识自动以AR的形式输入每个人的大脑。我也坐下来,戴着帽子体验了一下,真实的场景可以让我体验不同动物的视角和感觉:我能随着中华蜜蜂闻到花的香和尝着蜜的甜;能跟着金狮面狨在潮湿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从一棵大树荡到另一棵大树,寻找最大最好看熟透的水果;能在辽阔的太平洋里感觉瓶鼻海豚和伙伴一起追逐肥美鱼群时的愉悦畅快……体会着各种动物在大自然中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我忍不住开心大笑起来。
一转眼,我醒来了!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未来很快就会有这样一座有趣的博物馆!指导教师:于浩
意犹未尽三星堆
张瀚夫(11岁)
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五年级(4)班
意犹未尽,指做某件事情感到还不够,还有些遗憾。而一次博物馆探秘的经历,让我在“意犹未尽”后,有了新收获。
前段时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特展,早就听闻三星堆非常神秘的我,马上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前往探秘。在展览中,我看到了众多明星文物,比如太阳形器、竖发青铜立人像、青铜大面具等等,但一下让我提起兴趣的,还是那散发着金色光芒、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非常突兀的太阳神鸟。它由4只神鸟首尾相连,再加上中间一个太阳组成。让我更好奇的是4只神鸟几乎完全一样,中间“太阳”射出的“光芒”线条流畅,最关键的是整件文物薄如蝉翼,就连现在的雕刻技术恐怕也无法做到这样。只可惜,介绍中也没有写出它的制作工艺,我只好抱着意犹未尽的心情回到家里。
刚一回到家,我立刻把电脑打开,迫不及待地搜索资料。我得知,制作太阳神鸟时只需4步:一是将原材料软化,二是用锤子锤平材料,三是将材料剪成圆形,四是刻画图案。我非常吃惊,因为用纯手工,古蜀人居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文物。我还想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件文物,想象古蜀人制作它的过程。
于是,在这个晴空万里的暑假,我专程前往四川,踏入了三星堆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圣殿。终于,我又见到它了!那只举世闻名的太阳神鸟,在展厅中格外夺目——它静静地摆在展柜中,金箔镂刻的精美纹饰在灯光下流转着夺目的光芒,仿佛一轮耀眼的太阳,每一道放射状的光芒都在诉说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每一只展翅的神鸟都承载着古蜀人对天空的向往!我痴迷地看着它,想象着遥远的过去,古蜀人如何一点一点地打造出这样的奇迹……
这一次,我心满意足了吗?不,我还想再继续探寻三星堆与古蜀国的秘密!原来,总让人意犹未尽,就是博物馆的魔力呀!
那些默默的守护
袁昕羽(12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
晨光将博物馆的轮廓镀上了一层琥珀色的金边,我和我的朋友来到门口,踩着点点光斑走向那座庄严的建筑——北京警察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根粗壮的警魂柱,它被祥云缠绕着,像是要直冲云霄,那严肃的铜造警徽就放在警魂柱的正中位置,恍若守护者对我们眨了眨眼睛。背面镌刻着人民警察誓词,警魂柱用雕塑语言、誓词,展现了人民警察守护人民的坚定决心。
三层的英雄纪念墙,专为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英雄而设,墙的前面有两本记录英雄事迹的册子。翻开书页,慢慢阅读,那些英雄的事迹一个个浮现在我脑海中。他们像是银河中数不尽的星星,虽然我触摸不到,但他们的精神会像磐石一般,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一旁的玻璃柜里有一个钢盔,在阅读介绍后,我知道这是烈士曹付坤1994年抓捕歹徒时所戴钢盔。看着钢盔,我眼前浮现出曹付坤与歹徒激烈搏斗的样子,鼻子突然有点酸。想起来老师说过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终于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也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展品了。
二层的刑事侦查厅与四层的武器陈列,则让我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从末代皇帝溥仪的户籍卡,到现在专业的指纹、虹膜检测仪器,刑侦技术发展之快令我惊奇不已。而四层展柜陈列着的武器装备,从光绪年间的铜制水龙,到现代复合装甲运兵车,则让我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强盛。
当阳光再次照耀警魂柱,我突然理解这座博物馆的真正意义——正义的手铐永远锁得住恶意的侵蚀,泛黄的案卷翻不完忠诚的坚守。那些永远定格在照片上的面容,依然注视着今天的街道。离开时,警魂柱的警徽在暮色中熠熠生辉。我明白了,原来最珍贵的展品,从来都是那些默默的守护。
国宝瓷百年归途
查晓曦(10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五年级(7)班
2025年7月16日下午,我来到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我跟着博物馆志愿讲解老师在博物馆二层参观北京大运河展览。当走到五展厅参观,突然被一个酱色金黄的有花的六方瓶子吸引住了目光。
这个瓷瓶真特别啊!它被陈列在一个独立的展柜中,它有六个棱角分明的面,而且每个面都有“小窗户”,透过“小窗户”能看到里面还套有一个青花瓷瓶,老师告诉我这些“小窗户”专业术语叫“开光”。这个套瓶烧制于乾隆八年(1743),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创新,制作难度比一般瓷器要大很多。采用六方拼接与双层镂空工艺:外瓶需将六片瓷泥精准黏合,每面透雕花纹,再与内瓶颈部无缝接烧,成品率极低。六方套瓶当时烧制成功两个凑成一对。乾隆皇帝盛赞其“登峰造极”,原藏于圆明园。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仿佛看见工匠们布满老茧的手,正在小心翼翼地捏塑着瓷泥,在熊熊火烧的窑口前,凭借经验烧制瓷瓶。
可是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却有着令人心疼的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抢掠圆明园,它被迫离开了圆明园,漂洋过海被掠到了遥远的英国。老师说,和它成对的另一个套瓶被台湾鸿禧美术馆买走,从此两个套瓶分离就像失散的双胞胎。我摸着冰凉的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这个套瓶的孤单。
老师说到,2000年,当套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时,好多文物保护工作者都心急如焚。在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秦公爷爷和刘岩叔叔等人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5月2日,北京市文物公司最终以2094.7万港币拍得这件漂泊了140年的国宝瓷,使之回到了故乡。
离开展厅时,我忍不住回头又望了望六方套瓶的展柜。我要把它的来历和它的故事讲给更多小伙伴听:当年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器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抵北京的,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生生不息的文脉。这些珍贵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守护、用心灵去传承。
下一篇:天地之间一片苍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