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巨型飞行棋盘/活动方供图(下同)华夏时报记者 石文君 北京报道
“自闭症可以通过药物治愈吗?”“自闭症就是不愿与人交往吗?”在福州市科技馆一楼的巨型球幕上,两岸青年双向奔赴的动感海报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
8月5日,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第三届两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学营在福州市科技馆拉开帷幕,该活动由福州市小善公益服务中心主办,共青团福州市晋安区委员会、福州建总地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特教从业人员及心智障碍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径。
活动现场以真人飞行棋、演唱等生动有趣的科普形式,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了解特教知识,也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心智障碍青年的独特风采与潜力,进一步凝聚起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福州市小善公益服务中心主任郭兵表示:“本次研学营依托福州小善公益服务中心在福瑞社区开设的社区特教课堂,旨在汇聚两岸特教的智慧与经验,通过共研共建共享的方式为更多特殊需求人群及其家庭带来切实支持。”
巨型飞行棋成焦点,趣味传递融合教育
一幅占地156平方米的巨型飞行棋盘成为活动现场的焦点。
巨型飞行棋盘据了解,这一巨型棋盘面积相当于普通棋盘的近一千倍,设计灵感源于2023年首届两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学营时引进的台湾特教社交桌游课程。棋格间巧妙嵌入精心设计的心智障碍科普知识,内容涵盖障碍类型介绍、科学认知解读、沟通互动技巧,体现了“尊重差异平等包容”的融合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来自首届研学营时台北教育大学陈介宇教授带来的台湾特教社交桌游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开发了沉浸式科普工具。其次,通过多次经验交流,推动了我们核心项目“家门口的两岸融合特教课堂”的深化发展。在前两届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台湾专家的成熟经验。我们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系统地融入我们的社区课堂实践中。”福州市小善公益服务中心主任郭兵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活动期间,这幅巨型棋盘面向所有到馆参观的游客开放体验。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参观者可了解和学习心智障碍相关知识,通过趣味问答与互动协作闯关。
“‘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让游客主动走进来,增加了趣味性和参与感,让特教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无压力,同时传递了一个信号——特教融合是大家共同的行动。”郭兵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帮助公众掌握特教科普信息,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了接纳与关爱的种子。
《心光》演唱现场此外,在开营仪式上,大陆视障青年郑达鸿与台湾青年代表共同演绎的研学营主题曲《心光》,歌曲传递了关怀特殊群体、期待心灵融合的积极主题,优美的旋律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郑达鸿表示:“音乐没有障碍,和台湾的伙伴一起唱响这首歌,能感觉到我们的心是相连的。”
融合教育创新案例展示
《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孤独症筛查、诊断,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教育水平,取得显著成效,但孤独症儿童服务仍面临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
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等相关专业建设,加强康复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师资和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破解当前孤独症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瓶颈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高质量孤独症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在此次研学营的活动展示环节上,多所高校学生团队展示了在融合教育领域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
高校学生展示融合教学案例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带来了“理科+特教”的融合片段教学展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将抽象的光学原理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实验图景。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团队呈现了“绘本+特教”的课程片段,创新融合绘画、粘土、沙子等材料,从认知、情绪、社交教学,训练学生的精细动作与专注力,生动体现了本地高校在融合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探索。
“推动特教融合事业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方协同的过程。我们现在比较关注大龄心智障碍群体。目前社会关注和资源投入较多集中在心智障碍者的学龄前和学龄期,对于完成义务教育后的特殊青年的关注比较少,还需要政策、专业力量和全社会共识等多方助力。”郭兵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悉,第三届两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学营将陆续开展包含特殊教育机构参访、两岸青年创业案例分享、惠台政策宣讲等丰富活动。两岸特教从业者将展开深度对话与实践协作,共绘海峡两岸融合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