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假院士阮少平为何能瞒天过海#】#假院士荒唐闹剧是谁在背书#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让许多人惊掉了下巴。梳理过往网络信息,从自封传承人、创始人、总指挥,到出席各类论坛、赴学校交流演讲……“阮少平”的行踪极其活跃。如今公开信息的检索十分便利,要核实两院院士身份并非难事,为何活动主办方从未发现问题?应该说,人们对“院士”二字天然地带有敬畏,而阮少平越是频繁走穴,网上的相关记录就越多,哪怕有人对其身份存疑,上网一搜也只能看见满屏“认证”。一来二去,假的也就逐渐成了“真”的。“假院士”这场荒唐闹剧也是个提醒。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求证解答,大多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再随手滑上几页就“心里有数”了。你所搜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似板正的“百科”可能是胡说八道,说好的“攻略”可能是广告文案,名为“科普”的文章可能是谣言大全……如果不加辨别全盘接受,本来用以证伪的搜索手段反而会为谎言背书。特别是眼下,AI工具愈发普及,数据污染加剧稀释真实。有研究显示,训练数据集中仅有0.01%的虚假文本时,模型输出的有害内容会增加11.2%。当我们将求知的过程完全让渡给机器,再拿由机器组织处理后的内容去验证答案,恐怕只会在谬误的“茧房”中越陷越深。揪出一个“假院士”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住思考、求证与判断的能力。(@北京日报 记者 海杨 评论员 关末)
上一篇:省长杯足球赛幼儿园萌娃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