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8月6日,通州区中仓街道西上园社区联合北京市通州区爱帮社会工作事务所举行“宋叔工作坊”揭牌仪式。此次“宋叔工作坊”的揭牌,是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副中心有我 汇聚仓邻微光”社会动员体系建设的具体落实,标志着社区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
“宋叔工作坊”的名字,源于社区居民宋学强。这位扎根社区多年的“热心肠”,用脚步走遍街巷,不仅带头参与社区工作,更带动了一批志愿者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在社区里攒下了好口碑。“以前是宋叔一个人带头干,现在我们想把这股劲儿聚起来,让志愿服务从‘点上闪光’变成‘抱团发力’。” 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泉泉说道。
作为典型的老旧混合型社区,西上园社区正面临老龄化加剧、居民需求多元、服务碎片化等挑战。随着城市副中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层治理也从 “硬件提升” 转向 “软性服务”。如何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宋叔工作坊” 的成立,正是社区作为全市“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单位,在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上给出的答案 —— 以志愿力量为纽带,推动社区治理与服务深度融合。
据了解,工作坊将以“五联环”服务体系为骨架,聚焦“激活治理动能、厚植文明底蕴、构建融合社区”三大目标,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章法”。
“一联纽带”构建多元融合共同体。依托“五社凝聚环”,工作坊将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精准对接老中青幼各群体需求。通过贴合居民喜好的互动活动,打破邻里间的陌生感与隔阂感,串联起志愿者、社会组织、辖区资源等多方力量,让不同群体在参与中增进理解、在服务中凝聚共识。同时,以其他四环的服务成果为基础,将志愿服务、文明建设、楼门治理等场景转化为社区融合的“纽带”,最终建成“多元协同、资源共享、情感共融”的社区共同体,让五联环成为连接“个体”与“社区”的重要桥梁。
“双环驱动”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依托“和谐营造环”的空间载体与文化浸润行动,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形成“招募—服务—凝聚”的志愿生态;同步通过“能力提升环”的专题培训,系统强化志愿者的安全意识、法治素养与服务技能,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责任过硬”的治理骨干队伍。通过双环联动,让志愿服务从“情感驱动”向“专业驱动”升级,成为破解社区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治理难题的核心力量,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
“双环协同”培育社区文明新风。借助“携手共建环”的《居民公约》协商议事机制,让居民、楼门长等多方力量深度参与社区规则制定与优化,推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日常;通过“激励共享环”的“智囊团”建设与团队拓展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楼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从“遵守公约”向“共建公约”转变。双环协同发力,既让文明意识通过宣传浸润深入人心,又以实际激励让参与者获得成长感与归属感,最终形成“公约引领、全员共建、文明共守”的社区文化生态。
针对志愿者“需求识别不准、沟通不足、应急能力弱”等问题,将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演练等定制培训,推动服务从“凭感觉”转向“专业化”。针对助老送菜、楼道清整等高频服务,社工将全程参与项目管理,用“问题树分析法”定位核心矛盾,指导制定含服务对象、频次、成效的方案;执行中以“周跟踪、月复盘”优化,如为独居老人建“一人一档”、环境整治设“积分兑换”,推动零散活动升级为品牌项目。同时链接医疗、教育等资源,邀请专业人士培训,构建“社工 + 志愿 + 社区”联动治理网。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同行,‘宋叔工作坊’是基层治理的一次生动尝试。” 中仓街道社区吕征表示,这种“志愿服务+专业治理”的融合路径,不仅响应了北京“友好之城”的建设号召,更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未来,随着更多居民加入,西上园社区的治理底色将愈发鲜亮,为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社区样本”。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