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三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落实《南沙方案》的三年成效等情况。
三年来,南沙围绕着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等五大任务,基本完成了2025年第一阶段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南沙高新技术企业超1300家
在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方面,南沙推进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年均增长2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75.9%。
南沙带动港澳青年就业近万人
在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方面,南沙已打造以“创享湾”为龙头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集群,建成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15个青创基地,累计孵化企业(项目)2336个,其中港澳青创团队1178个,项目年产值30亿元,带动就业7115人。
2024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
在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方面,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建成华南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枢纽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048.9万标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开辟国际班轮航线174条、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比超85%。
广州南沙港澳籍在校生三年增长近两倍
在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方面,南沙推动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推出港澳社保服务“跨境通办”新模式,港澳参保人数年均增长18%;引入港式“全科门诊”“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等特色服务;畅通全学段港澳人员“就读无忧”机制,缔结港澳姊妹学校52对、三年增长63%,港澳籍在校生增长近2倍。
2025粤港澳大湾区灯会吸引71万游客
在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方面,《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实施,明确了南沙作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定位。随着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南沙的城市品质和吸引力持续提升。2025粤港澳大湾区灯会吸引71万游客,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投入运营。
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持续深化
引领带动大湾区建设
8月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2022.06-2025.06)》(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外发布。
总结过去三年省、市、区三级贯彻落实《南沙方案》的思路举措以及南沙开发建设的最新成效。
据《白皮书》披露,围绕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三年来,省、市、区聚焦《南沙方案》赋予的战略定位,不断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把握“立足湾区”的发展优势,发挥南沙在区位、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要素集聚等基础,把握深中通道通车机遇,不断加强南沙与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联动,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让南沙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中先行先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坚持“协同港澳”的基本要求,发挥南沙作为香港“超级联系人”和澳门“精准联系人”作用,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以三个先行启动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居民“心联通”,聚焦科创产业合作、青年创业就业等重点领域,推动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粤港澳共商共建共享的水平。
——坚持南沙“面向世界”的开放导向,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港澳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增强大湾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家战略势能加速释放
下一阶段新征程开局起步
随着《南沙方案》各项任务目标加速落地,南沙战略优势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据悉,面向2035年的第二阶段目标,省、市、区正紧抓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全面释放《南沙方案》综合效应,全力提升南沙发展能级。
通过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深入推进南沙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重要承载区,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服务枢纽。
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持续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稳步推进南沙制度型开放,在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上先行先试,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将南沙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新质生产力孵化地。
(记者 冯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