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上海举办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推出美食、展览、赛事、旅游、动漫等10项标杆活动;深圳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举办“智慧之夏品牌展”,通过超仿真3D打印机器人、AI智能眼镜、全屋智能家居等,为消费者展现智能消费创新成果;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举办“东盟水果汇聚广西”活动,有效促进产销对接供需适配……
在商务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今年4月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以来,各地聚焦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精彩旅游、精美展演四大领域,充分依托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文化特色,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购在中国·地方站”活动近20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购在中国”不仅成为国内居民的消费热词,也成为国际游客的“潮流之选”。今年上半年,全国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倍,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超7200家,比2024年底增长约80%。
“购在中国”活动品牌被市场认可,国外游客到中国“买买买”形成热潮,这背后是我国出台利好政策的推动。从持续扩容免签“朋友圈”、优化境外游客支付环境到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度,我国用实打实的政策,向全球游客发出盛情邀约。6月12日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税务总局会同商务部等6部门近期发布通知,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和服务措施,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推广至全国……一系列政策不断落地,大大降低了购物的成本。机场配置翻译机、重点商圈提供多语种《离境退税指南》、外卡POS机覆盖率提升、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外包内用”在不少地区实现“碰一下”即可支付,一项项贴心服务接连出台,切实提升了国际游客的消费体验。
“中国制造”种类多、品质好、科技含量高,是吸引国际游客消费的根本原因。丝绸、瓷器、茶叶、玩具等曾是国际游客眼中最典型的“中国商品符号”,而现在,中国生产的消费品品类极大丰富,从服装鞋帽到电子产品,从高端奢侈品到平价日用品,几乎涵盖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吸引着国际消费者“用脚投票”。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一改早期的低端形象,如今在产品质量、创新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也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持续来华“淘好物”。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成为“反向代购”热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购在中国”的吸引力是由内而外产生的,中国商品和服务内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这对国际游客影响至深,激发其消费欲望的同时也使其产生文化认同感。挑选带有“龙纹”的瓷器、定制“新中式”手工旗袍……国际游客不只是购买实物商品,其选择行为也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除了传统商品,现代国潮、文创产品以及科技好物正成为外国游客的新宠。中国文旅业态升级,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等跨界融合,不仅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国际舞台,也让国际游客在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产业升级厚积薄发、消费生态日益多元、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是中国接住世界“流量”的密码。“购在中国”成为国际游客“潮流之选”,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结果,折射互利共赢的人心所向,为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指导各地持续办好“购在中国”系列活动,以更丰富的供给、更优质的服务、更多元的场景,打造购好物、品美食、赏美景、观展演的美好体验,让国内居民和国际游客更好地感受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