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联体”建设推进乡村学校科学教育
创始人
2025-08-06 04:26:03
0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全面振兴乡村视角审视,我国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还相对落后,其原因与历史演进、资源配置等相关。因此,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探索乡村学校科学教育“教联体”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质量意义深远。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教联体”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为破解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有利于化解师资力量不均衡问题。2025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明确“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共享中心,多元拓展师资共享渠道,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而通过“教联体”这一教育形式,可系统建立骨干教师“走教+走研”机制,同时配套稳定的在线教研平台,促使优质师资得以在区域内灵活流动、智慧共享,形成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有利于实现校内外学习资源互补。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在于重构教育主体角色与资源生态。学校作为专业教育主体,可通过课程顶层设计串联三方资源,实现课程“乡土化”,让科学教育“扎根”乡村。家庭提供劳动场景,社区开放实践场地,实现“农田即实验室”,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向科学”,使科学教育具象化。家庭也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从“生活陪伴者”升级为“教育资源供给者”。社会机构则通过共建“科学实践基地”,打破资源壁垒。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资源补偿效应,可重构乡村科学教育生态,促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有利于构建全场域科学教育模式。乡村科学教育具有综合化与生活化特征,仅凭学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家校社三方协同使“校园围墙”被重新定义,学生周末可在社区参与实践课题研究,家庭利用在线平台上传家庭实验视频,学校则整合数据形成个性化学习档案。这种全时空场域的覆盖,可使科学教育从40分钟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家校社通过角色重构形成“育人共同体”,可使科学教育从课堂单向传授转向多场景全时空浸润式学习。

“教联体”建设成效的机制架构和重要保障

明确合作框架下各主体职责。各主体应在通力合作的框架下明确自身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引导学校有序开展科学教育家校社协同工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做好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作;社会有关科技部门负责统筹各类科普资源,加强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社会媒体应加大宣传,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探究式、跨学科、项目化科学活动。同时,做好家庭科学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乡村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立促进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发展新局面。将校园科技艺术节、科学创新比赛、科普日等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常态化,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科学实践氛围。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为契机,对家长进行相关科学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开展“居家小实验”,在家庭实验、亲子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此外,学校可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科学教育工作,如聘请科技场馆职员、网络科普达人等为校外辅导员、科学志愿者,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教学。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开创多维度的科学学习空间。借助“5G+VR”技术,与高校共建“云实验室”。通过远程操控实验设备,乡村学生可完成与城市学校同质化实验课程,家长可通过手机端实时观看学习报告。乡村学校可探索“线上主讲课+线下辅导课”双师协同、“城乡学生线上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通过“教联体”建设,既能破解乡村科学教育的困境,又能在家校社深度互动中重塑乡村科学教育生态。未来,需进一步以制度创新推动“教联体”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化发展,从中小学及学前阶段向高中教育延伸,构建全学段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探索“省-县-校”三级联动机制,省级统筹政策与资金,县级负责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学校则专注教学实施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科学教育活水。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改进研究”(项目编号:2022JD04)的研究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疫苗接种实现“预防优于治疗”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随着我省进入持续高温的“三伏天”,部分中老年人及慢性病...
地头变课堂面对面传授技术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为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北大荒农业股份青龙山分公司在...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债务企业名称:龙江县福山永杂粮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
首都机场临空区上半年营收超17...   本报记者 孟紫薇 通讯员 张凯欣  规模以上企业达562家,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1737...
旅途添新意 北京火车站成“会客... (来源:千龙网)候车旅客在北京站二层第八候车室南端弧形落地窗前休息今年暑运已过半,不少来京的细心旅客...
什么怪物让民主党议员集体“跑路...   距2026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尚有一年多时间,共和、民主两党均已盯上了“选区重新划分”这一“...
夏日送清凉 用关怀抵御高温“烤...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驻津央企中国铁建大桥局上海G15公路项目部组织开展“夏日送...
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 韩 昱  如果说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标准化就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   本报记者 熊 悦  继光大理财后,第二家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浮...
消息人士称特朗普计划最早下周与... 当地时间8月6日,据《纽约时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告知欧洲领导人,他计划最早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