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全面振兴乡村视角审视,我国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还相对落后,其原因与历史演进、资源配置等相关。因此,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探索乡村学校科学教育“教联体”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质量意义深远。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教联体”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为破解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有利于化解师资力量不均衡问题。2025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明确“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共享中心,多元拓展师资共享渠道,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而通过“教联体”这一教育形式,可系统建立骨干教师“走教+走研”机制,同时配套稳定的在线教研平台,促使优质师资得以在区域内灵活流动、智慧共享,形成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有利于实现校内外学习资源互补。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在于重构教育主体角色与资源生态。学校作为专业教育主体,可通过课程顶层设计串联三方资源,实现课程“乡土化”,让科学教育“扎根”乡村。家庭提供劳动场景,社区开放实践场地,实现“农田即实验室”,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向科学”,使科学教育具象化。家庭也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从“生活陪伴者”升级为“教育资源供给者”。社会机构则通过共建“科学实践基地”,打破资源壁垒。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资源补偿效应,可重构乡村科学教育生态,促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有利于构建全场域科学教育模式。乡村科学教育具有综合化与生活化特征,仅凭学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家校社三方协同使“校园围墙”被重新定义,学生周末可在社区参与实践课题研究,家庭利用在线平台上传家庭实验视频,学校则整合数据形成个性化学习档案。这种全时空场域的覆盖,可使科学教育从40分钟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家校社通过角色重构形成“育人共同体”,可使科学教育从课堂单向传授转向多场景全时空浸润式学习。
“教联体”建设成效的机制架构和重要保障
明确合作框架下各主体职责。各主体应在通力合作的框架下明确自身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引导学校有序开展科学教育家校社协同工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做好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作;社会有关科技部门负责统筹各类科普资源,加强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社会媒体应加大宣传,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探究式、跨学科、项目化科学活动。同时,做好家庭科学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乡村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立促进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发展新局面。将校园科技艺术节、科学创新比赛、科普日等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常态化,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科学实践氛围。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为契机,对家长进行相关科学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开展“居家小实验”,在家庭实验、亲子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此外,学校可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科学教育工作,如聘请科技场馆职员、网络科普达人等为校外辅导员、科学志愿者,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教学。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开创多维度的科学学习空间。借助“5G+VR”技术,与高校共建“云实验室”。通过远程操控实验设备,乡村学生可完成与城市学校同质化实验课程,家长可通过手机端实时观看学习报告。乡村学校可探索“线上主讲课+线下辅导课”双师协同、“城乡学生线上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通过“教联体”建设,既能破解乡村科学教育的困境,又能在家校社深度互动中重塑乡村科学教育生态。未来,需进一步以制度创新推动“教联体”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化发展,从中小学及学前阶段向高中教育延伸,构建全学段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探索“省-县-校”三级联动机制,省级统筹政策与资金,县级负责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学校则专注教学实施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科学教育活水。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改进研究”(项目编号:2022JD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