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李大爷全身湿疹反复发作两年,深受其困扰,近日加重,瘙痒难眠,于是来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急切询问:“医生,我的湿疹总是发,痒得睡不着觉,是不是我身上湿气太重啦?”皮肤科主治中医师宗淑芳经详细问诊及检查后,给李大爷开了中药和西药,没想到一段时间后,效果明显,李大爷的湿疹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宗淑芳介绍,在中医理论中,湿疹的发生确实与“湿邪”或“湿气”密切相关;但在现代西医理论中,湿疹的命名“湿”字更多是源于对其渗出性皮损的直观描述(尤其在急性期),其发病机制与中医的“湿气”概念完全不同,主要涉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系统异常等。中医“祛湿”是重要治法,具体需要中医四诊才能表明是否具有“湿邪”,辨证施治。而现代医学治疗基石是保湿和抗炎。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中医常称为“湿疮”“浸淫疮”。湿邪的来源主要有外湿和内湿。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气候潮湿、居住环境潮湿、涉水淋雨等),外界湿邪侵袭人体为外湿。内湿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甜食、辛辣)、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生。中医治疗湿疹非常强调健脾化湿、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治法,针对的核心就是“湿邪”。常用方剂和药物也多具有利水渗湿、燥湿的作用。
宗淑芳表示,从西医角度来说,湿疹的“湿”字是表象,核心是屏障和免疫问题。主要是基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皮损常常有明显的渗出、流水现象,看起来“湿漉漉”的,真正病因可归结于,首先是皮肤屏障功能缺陷,脂质结构异常,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物、过敏原和微生物的侵袭。其次,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皮肤屏障破坏后,外界物质更容易进入皮肤,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生。最后,可能是接触刺激物(肥皂、洗涤剂、粗糙织物)、过敏原(尘螨、花粉、某些食物),以及微生物感染、气候变化(干燥、寒冷)、精神压力等都可诱发或加重。
通讯员 苗卿 葛妍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下一篇:社区民警及时发现并救助中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