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近日,在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劳动能力鉴定现场,智能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鉴定流程。鉴定专家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拿着厚厚的病史资料一页页地翻阅、筛选病情信息,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一份由人工智能深度“阅读”了职工提交的病史资料后智能生成的“核心信息图谱”,让鉴定专家在短短一分钟内,就对伤情关键内容了然于胸。
长期以来,劳动能力鉴定面临病史资料“阅读困境”,对此,今年5月,南通市人社局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积极探索创新,打造AI辅助鉴定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提取信息、结构化重组数据和可视化展示报告三大核心功能,将无序的病史资料转化为清晰的可视化报告,为破解资料阅读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从冗长资料中提炼核心内容
AI辅助鉴定系统上线后,在信息处理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鉴定效率持续提升。
“它在智能化提取信息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南通市人社局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复核科负责人许多介绍,面对职工提交的长达数十页甚至上百页的门诊病历、住院记录等资料,AI辅助鉴定系统先运用光学字符识别大模型,将纸质扫描资料快速转为数字化文字;再借助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库,精准定位受伤部位、治疗过程、手术记录等关键信息。它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快速浏览,就能从冗长的资料中提炼出核心内容。
在结构化重组数据方面,系统也表现出色。过去,职工提交的各种资料常常混在一起,无序杂乱,初步提取出的信息也多为零散的信息片段,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无法直接生成报告。AI辅助鉴定系统通过一系列智能算法,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精准分类、深度整合、合理排序。通过结构化重组,原本杂乱无章的病史信息被重新组织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概要描述又有详细内容,格式统一且内容完整的结构化数据体系。
此外,系统的可视化展示报告功能也十分实用。系统自动生成直观报告,按基本情况、住院记录、检查报告等模块分类呈现,各模块信息按时间先后排序。同时,依托国家卫健部门权威数据建立的医学常用名词数据库,“股骨骨折”“肌力III级”等关键医学术语会以加粗、底纹标注等形式呈现,为专家提供清晰的阅读指引,方便鉴定专家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大幅缩短信息定位时间。
推动效率与精准度双提升
目前,AI辅助鉴定系统已在鉴定工作中产生了一定成效。“有位职工的资料达110多页,若逐页查看需半小时,且不少化验数据对鉴定结论的生成无实际意义。”许多表示,“该系统从中提取关键数据,浓缩成13页文档,阅读量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另一位工伤职工因受复合伤,涉及多科目治疗。其资料涉及3家医院的4次门诊记录、7次住院档案、15项检查报告,总计82页,不仅存在不同医院的术语差异,还存在治疗时间线交叉的情况。AI辅助鉴定系统通过跨来源信息比对,精准整合受伤初始情况、多次手术记录及功能恢复轨迹,最终浓缩成9页结构化报告。原本鉴定专家需要花20分钟梳理,现在只需2分钟即可掌握伤情全貌。
参与试点的鉴定专家们也对这位“AI助手”赞不绝口。“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光梳理病史就要十几分钟,现在的报告一目了然。”这位“助手”将专家们从繁琐的信息筛选中解放出来,将重心转向更体现专业价值的医学检查和功能评估,既让单件鉴定时长平均缩短50%,又通过减少人为疏漏大幅降低争议率,让劳动能力鉴定更科学、公正、高效,还能让职工等待结果的时间显著缩短。
应对新技术带来挑战
尽管系统上线后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仍面临挑战:部分职工提交的纸质资料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当导致字迹模糊,直接影响识别准确率;基层医疗机构扫描设备标准化不足,扫描件存在倾斜、阴影等问题,增加了系统预处理难度。此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医保、卫健等部门的诊疗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电子信息获取效率偏低,仍需大量人工辅助录入。
“我们期待尽快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与医疗卫生系统电子病历的直接对接,进一步提高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南通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严红梅说,“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把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标准导入系统,让AI在分析后给出鉴定结论建议,为专家提供更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智能化转型。”
从解决“人工翻找”痛点出发,以“智能提取”为核心构建AI辅助鉴定系统,南通市为劳动能力鉴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拓展,南通市将利用AI在劳动能力鉴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保障工伤职工权益贡献更多“智慧”。
下一篇:专属河南老年人的避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