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苏 恒
书桌上那张泛黄的照片里,抗战老兵林来继老人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格外耀眼。他安静地坐在木椅上,布满皱纹的双手轻轻搭在膝盖上,目光穿过镜头望向远方,仿佛还能看见70多年前弥漫的硝烟。
2020年9月30日,民革安徽黄山市委会和黄山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前去看望慰问林来继老人,那天我也一起去了。推开林老的家门,林老正坐在木椅上,眼神里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坚毅。我们一起围坐在林老身边,仔细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送上了诚挚祝福和我们内心深处的崇高敬意。
林老缓缓开口,讲述起他的戎马生涯。林来继出生于1926年,14岁入伍投身抗日战争,从安徽黄山出发,转战浙江、山东等抗日前线,先后担任辎重兵、警卫兵、司号兵、机枪手、迫击炮炮手,身上留下四处伤痕:断过两根肋骨、一处臂骨,还有一处子弹贯穿伤。
说起来,最险的一回是林来继第一次参加战斗。那时,他个子矮小,领不到合身的军装,只能穿着老兵的宽大军帽和军服,上衣像裙子一样长,帽子也晃晃荡荡戴不稳。在战壕里,他就是这样给班长递送子弹,配合班长架起机关枪向日军扫射。
“轰的一声!”林来继说,日军投来炮弹,战壕里顿时硝烟弥漫,泥土四溅,震得他脑子嗡嗡作响。一块飞溅的泥块把他的帽子崩飞了。“班长,我的脑瓜子炸掉了!炸掉了!”初次上战场的林来继被吓坏了,失声喊道。
“班长呵斥道:‘脑瓜子炸掉了,你还能说话呀!’”林来继睁眼一看,原来只是帽子掉了。经此一役,林来继也慢慢成长为一名无畏的战士。
还有一次担任司号兵的战斗让林来继印象深刻。当时,日军攻势凶猛,连长命令他吹号带领队伍冲锋。“我望见一处坡地,爬上去站直身体。第一遍号声刚吹完,正准备吹第二遍时,一发子弹就把我打倒了。”林来继说,醒来时已身处后方医院。子弹从左脸颊射入,从脸后侧穿出,造成贯穿伤。
这次伤愈后,林来继面部和头部有些歪斜,无法继续担任司号兵。由于枪法准,他转为机枪手,继续参与前线的战斗。在后来与日军的一次交战中,林来继的机枪子弹打光了,腰部连中两弹,肋骨被打断两根。
接二连三的伤痛从未让林来继退缩,1945年,林来继重返抗日前线……
1945年8月15日,他随部队在安徽青阳、铜陵一带,亲历了日军投降的历史性时刻。林来继回忆,部队当时正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三拨传令兵接连向团长报告同一消息:日军投降了。三天后,林来继所在的部队接到新任务:转赴各地收缴日军武器。
林来继所在部队的收缴路线是从芜湖到徐州。抵达徐州后,他开始担任迫击炮手。在山东枣庄,他们发现一股日军并未真正投降,竟用小型火炮袭击中国军民,战场弹片横飞。“我被一块弹片击中左胳膊,臂骨当场断裂。”这是林来继最后一次负伤。
回忆起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经历,老人依然思路清晰。2015年,林来继荣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闪耀的光芒是对他那段峥嵘岁月的肯定与致敬。
在交谈中,林老情到深处就会唱起歌曲《松花江上》。他说,唱这首歌,能让他想起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那饱含着对家国的热爱与深情感染着我们,将我们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又热血沸腾的年代。我静静地聆听着,不禁泪流满面。
林老的歌声和他的讲述,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位老兵的个人回忆,更是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从中,我汲取到了不断前行的力量。离开林老家时,我回头望向那座小院,心里默默祝愿林老健康长寿,也希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抗战精神,能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民革安徽黄山市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