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 张婷婷 赵丰
“开拓进取跟党走,壮丽青春献兵团,献兵团,哎咳咳!我们是兵团好儿男……”这句承载着兵团人记忆与梦想的歌词,出自七师胡杨河市音乐家协会理事金璐之手。
初次见到金璐,他身量不高,眼里始终含着温和的微笑。虽然因高位截肢导致行动不便,常年与拐杖为伴,但他灵活的动作、谈及创作时的热忱,让人很快就忽略了他那些不便。在金璐工作室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感动中国 盛世华章》音乐作品集和厚厚的采访记录本,还有一沓沓泛黄的VCD,这些都是他创作历程的见证。
“这些都是我的宝贝,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兵团故事。”他笑着拿起一本采访本,纸页边缘已磨出毛边,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
故事要从38年前说起。1987年,19岁的金璐在工地主管宣传工作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这让他的人生轨迹骤然改变。受伤的金璐高位截肢,从此行动只能依靠拐杖。
伤愈后,热爱宣传工作的金璐拒绝了“静养”的建议,先后在奎屯人民广播电台、奎屯报社等媒体单位工作,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的生命之歌。
“小时候我总在电线杆下听奎屯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里的兵团故事、戈壁歌声,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梦。我希望有一天,让我写的歌曲在电波里响起,让更多人通过歌曲了解兵团。”金璐摩挲着当年听过的收音机,眼里闪烁着光芒,“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兵团人不只是开垦荒漠的勇士,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普通人。”
2007年的秋天,是金璐梦想照进现实的起点。一天,他正在农七师(现七师)一二四团采访,看到老军垦带着年轻人在棉田里抢收,夕阳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听到连队职工说“这片地再碱,咱也能种出粮食”;看到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读书,书声琅琅飘出很远……返程的车上,这些鲜活的画面在他脑海里不断翻腾,于是他取出采访记录本,笔走龙蛇写下了“开拓进取跟党走,壮丽青春献兵团……”,歌曲《我是兵团好儿男》的歌词就这样在颠簸的车厢里诞生了。
“写完我就哼着调子给司机师傅听,他是老兵团,听完红着眼圈说‘这就是咱兵团人的心里话’。”金璐回忆道。这首歌曲发布后,在全国《和谐之声颂盛世》新歌评选中荣获了三等奖,之后又入选《感动中国 盛世华章——全国优秀原创音乐作品选粹》,成为他音乐创作生涯的正式起点。
此后十几年里,金璐笔耕不辍,创作出36首原创歌词,每一首都源于他对兵团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真挚情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他创作路上的不懈追求。他说:“我写的都是我身边的人和事,大西北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奎屯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片土地、这条河流哺育了我,也给了我不竭的创作灵感。”
基于对兵团生活的热爱,金璐陆续创作了《奎屯河赞》《我自豪我是奎河人》《爷爷是兵团人》《古尔图河》等诸多歌曲。创作《奎屯河赞》时,他专门拄着拐杖沿着河岸走了三天;写《爷爷是兵团人》时,他走访了12位老军垦,翻遍家中的老照片,将 “地窝子的油灯”“开荒的坎土曼”这些承载兵团记忆的细节融入了旋律之中。
除了热爱音乐创作,金璐还是一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曾担任奎屯市圆梦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团队成员帮助贫困学生和残疾人群体。“我曾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贫困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困难,我就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带着这份牵挂,他四处奔波,联系爱心人士为孩子们捐赠书包、桌椅等学习用品。在他的努力下,爱心暖流不断汇聚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多年来,他牵头资助了23名贫困学生,并多次为残疾人群体募集物资。
2025年,金璐为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他想要创作出更多有故事有深度的歌曲,并计划出版《金璐原创歌曲集》,将36首原创歌曲系统整理,每首歌曲后都附上创作背景,让这些承载兵团记忆的旋律得以长久留存。他的采访记录本上已经记下了一些新的创作素材,例如七师团场的智能农机、奎屯河的生态变化、各族群众共庆节日的欢歌等。他说:“这些都是新时代的兵团故事,值得被写进歌曲里。”
如今,金璐依然保持着每天记录的习惯,采访记录本换了一本又一本,但他对兵团的热爱从未改变。他说:“只要我还能写,就会一直记录下去。”那些流淌在歌词歌声里的兵团故事,那些回荡在戈壁上的动人旋律,在时光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它们不仅是一位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是兵团精神的生动注脚。
下一篇:透过屏幕之海 只为骗你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