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钰玺
“偶尔看到2012年的旧报纸,才惊觉时光飞逝,那些仿佛刚刚发生的事情,早在指缝间成了过往……回望来时路,我百感交集:很庆幸13年过去了,我依然坚守初心,在审判一线从事我热爱的工作。这13年来,见过太多剑拔弩张的对立,也见证过握手言和的释然。经历过两次生死考验,现在做起调解工作,大概就像带着一身故事的人,帮别人把心结慢慢解开——这本身,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吧。”
2012年2月,《人民法院报》一篇《调解能手的传奇故事》让河南省鲁山县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魏钰玺走入公众视野。报道中,她走街串巷调解纠纷的瘦弱身影,成为司法为民最生动的注脚。13年过去了,魏钰玺的办公室墙上仍挂着那张泛黄的旧照,但案头摞起的卷宗、抽屉里的群众感谢信,却无声地诉说着岁月沉淀下的故事。
“报道刊发后,同事们争相传看,我其实压力有些大。”回忆起当年的“走红”,魏钰玺腼腆地笑了。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她一度忐忑:“怕自己配不上这份荣誉。”但很快,她将压力转化为更严苛的自我要求。
至今,她仍坚持“调解是最好的裁判”理念,用心用情打开当事人心结、化解矛盾纠纷,她办理的7000余件案件大多数以调解方式结案。这些年,“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法院巾帼调解标兵”等荣誉称号,是她爱岗敬业、大胆创新的真实写照。
魏钰玺擅长调解,擅长在法律和人情之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件,她用心调解,让一对对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握手言和成为朋友。多少复杂棘手的案子到她这个“调解能手”手里,都能神奇化解。
2021年12月,一起特殊的离婚案摆在了魏钰玺的案头。翻开诉状,她发现原、被告均为聋哑人,而陪同女方一起来法院的,竟是一位同为聋哑人的外地工友。面对满屋子的沉默,魏钰玺第一次感到无力,她不懂手语,而当事人也无法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诉求。
为了真正听懂他们的心声,魏钰玺辗转联系到在聋哑学校任教的老同学。考虑到对方工作日授课,她将调解安排在了周末。在手语老师轻柔的指尖翻译中,真实情况逐渐浮现:原告自2015年外出打工后,长期受到一位河北工友的照顾。冰冷的婚姻对比异乡的温情,让她决意离开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魏钰玺(右三)对一起原、被告均为聋哑人的离婚案件开展调解工作。耿海鑫 摄魏钰玺通过观察原告的表情,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于是第二次调解时,魏钰玺特意让被告带来了孩子。当两个孩子扑通跪地,哭喊着“妈妈回家”时,手语老师的指尖微微发颤。手语老师将孩子们的哀求转化为手势:“妈妈,我们想你!”“妈妈,我们会乖乖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突然,原告紧紧捂住脸哭了起来。
最终,原告放弃了离婚的念头,与丈夫重归于好。看着夫妻俩牵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背影,魏钰玺悬着的心落了地。阳光透过调解室的玻璃,照得魏钰玺心里暖暖的。这个没有法庭辩论、没有法槌声响的案子,让她更加确信:有些事情,不需要言语来裁断。
2022年5月,时任民二庭庭长的魏钰玺因连日劳累,在调解案件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在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搏斗七天,她醒来之后惦记的仍是自己未完的调解工作,让守候在病床前的同事们瞬间红了眼眶。
在鲁山县董周乡闫河村,灵芝种植大户郭新义听闻魏钰玺住院的消息,连夜赶往郑州医院探望。望着病床上插满管子的魏钰玺,这个七尺汉子声音哽咽:“好人有好报,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8年前,郭新义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两家甚至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案件分到魏钰玺手上后,她顶着烈日往返两家十余次,裤脚总是沾满乡间的泥土。
“她不像个法官,倒像自家闺女。”郭新义回忆说,“魏法官从不急着讲法条,而是先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听两家人倒苦水。她总说气顺了,理才能通。”最让郭新义有所触动的是,魏钰玺指着两家孩子说:“您看小孙子们玩得多好,难道要让他们也记一辈子仇?”
经过3个月的耐心调解,这对“老冤家”终于握手言和。如今,郭新义的灵芝种植园办得红红火火。两家人逢年过节互相串门,昔日的“仇人”变成了“亲人”。
魏钰玺扛过了与病魔的抗争,只休息了三个月,便不顾家人的劝阻,拖着孱弱的病体重返工作岗位。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刘熠博|通讯员:王晓静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电子邮箱: chenbing@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