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政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浙江省金华市的经验做法!
共同富裕是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美好社会形态,老年人的幸福感直接体现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成色。浙江省金华市聚焦“浙里康养”标志性成果建设,积极推动发展老年助餐工作,因地制宜开展邻里助餐服务,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优质共享、经济实惠、安全可靠,聚力打造“邻里互帮·金享助餐”共富养老示范品牌。
一、工作背景
金华市居浙江之中,是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之一,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户籍老年人口124.10万,老龄化率24.92%。金华地形被称为“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其中磐安县、武义县、浦江县等有部分偏远山区,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等有部分偏远农村。山区村和偏远农村因“人口少、集中开伙困难,距离远、分散配送不便,成本大、企业参与不高”,存在住在山区农村的高龄、独居、留守老人“就餐不方便”等问题,亟须解决。
二、主要做法
通过积极发展邻里助餐,推动形成城乡均衡、服务优质、共富共享的“家门口”助餐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邻里食堂146家,山区和偏远农村设立“中心户”182户、结对900余人开展邻里助餐,每月服务老年人约40万人次。
一是多元参与共建“邻里食堂”。连续四年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邻里助餐服务能力提升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先后推动26处闲置农村办公用房、大会堂等改建为邻里食堂。推广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民生大篷车”送服务等方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地就便助餐需求。
二是因地制宜开展“邻里助餐”。在山区,充分激发村集体和家庭支持功能,如磐安县山区群众将自种的菜品送到“中心户”作为备餐食材,并发动子女开展“我给老人加个菜”活动。在农村,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依托共富工坊村集体收入,每年投入约5万元充实到邻里助餐资金中。
三是一卡集成实现“邻里共享”。金华市率先推广养老服务“爱心卡”,依托于社保卡集成为老服务功能,通过刷卡、刷脸、刷码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6+N”服务。如老年人跨区域到生活就近的邻里食堂就餐,可凭本人“爱心卡”享受原就餐食堂优惠价格,由市级运营中心进行区域结算,实现全城通餐。截至目前,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2808万人次,其中助餐占89.02%。
四是撬动资源推动“邻里关怀”。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智治”成效,建立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多方参与的服务团队,定期到邻里助餐点给予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等服务。山区党员利用“周三下村日”参与“我陪老人吃餐饭”等活动,同时引导社会力量走进邻里助餐点,丰富服务资源供给。
三、取得成效
山区和偏远农村老年人是公共服务享受不够充分的对象,也是助餐服务网络难以触及的群体,通过发展邻里助餐,可以有效降低助餐运行成本,如磐安县方前镇西坑自然村老年食堂实行年包餐制,70—79岁老年人每人每年500元,80岁以上每人每年300元,村集体每年贴补食堂运营费用5000余元,加上子女送来的米、面、油等实物,能够实现较低成本可持续运营。同时,邻里助餐让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并有党员、志愿者参加活动,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精神关怀、需求对接、日常照料等关心关爱问题。
四、经验启示
一是要发挥组织优势。发展邻里助餐需要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支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助餐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党建统领、多方协同、系统推进,科学合理确定邻里助餐点或“中心户”,统筹安排集体资金用于邻里助餐服务,推动党员、联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开展种菜、烧饭、陪聊等活动,让山区老年人不再感到“孤独”。
二是要挖掘家庭潜力。发展邻里助餐是解决老年人就餐不方便问题,也是帮助在外子女安心工作的有效途径。要以家庭为基础,坚持有偿服务,鼓励子女为老年人充值或送实物上门,体现子女尽孝义务。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敬老月”等活动,加强敬老孝老宣传引导,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三是要加强社会参与。发展邻里助餐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资金、人员、服务等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增强邻里助餐服务运行活力。探索建立邻里助餐点与社工站联动机制,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热心人士加入结对队伍,鼓励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群体参与邻里助餐服务。
编辑:魏敬专 校对: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