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鹅在林下享用“天然自助餐”。
徐李 钱玺勇 本报记者 张大星文/摄
盛夏的清晨,在延寿县鸿禾家庭农场的山林间,近万只大白鹅悠然享用着林下的“天然自助餐”。“小家伙们落户1个多月,最壮实的已有5斤多重。”农场主李秋影手持长竹竿,目光追随着鹅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清脆的鸟鸣与欢快的鹅叫声交织,宛如一曲优美的乡村小调,令李秋影这位怀揣憧憬的“牧鹅人”,充满了力量。
家乡传喜讯点燃创业心
站在两栋崭新的钢架鹅舍前,李秋影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七台河的工地上风吹日晒呢。”这位“牧鹅人”的人生轨迹足够精彩:务农、开烤肉店、揽工程、经营粥铺……如今,他当上了“鹅司令”。
去年9月的一个雨夜,忙碌了一天的李秋影接到了老乡闻东升的电话:“秋影,你不是一直想养大鹅吗?机会来了!”电话那头,闻东升难掩兴奋,“波司登产业基地落户咱们哈尔滨了,大鹅值钱了。咱延寿山好水好,你有经验,回来干,准成!”
这通电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秋影深埋心底的归乡情结。闻东升的话深深触动了他。更让他动容的是,这位老友竟熬了几个通宵,为他量身定制了详尽的《延寿县鸿禾家庭农场发展鹅产业可行性报告》,细到“每只鹅如何实现循环利用”都考虑到了。这份来自家乡人的真挚,彻底点燃了李秋影返乡创业的心。“家乡人这么用心,我没有理由不回来!”新年前,李秋影毅然变卖外地产业,带着积蓄回到延寿镇同安村,承包百余亩山林,创办了鸿禾家庭农场,开启了“与鹅共舞”的新征程。
算“生态账”谋“全链经”,万羽白鹅织就全新智慧“规划图”
鸿禾家庭农场拥有20余亩生态草种植区,这是专为大鹅打造的天然食堂。李秋影算了一笔账:“养‘生态鹅’单只纯利润能有40元,1万只就是40万元,这是条致富路。”
李秋影说,他正在构建自己的“生态养殖产业链”:上游对接佳木斯国家级禽类良种场,把牢优质鹅雏供应关;下游瞄准哈尔滨成熟的羽绒采购体系和精深加工基地,确保鹅绒、鹅肉销路畅通;未来还计划拓展鹅种蛋孵化、食品深加工。他还在筹备打造“鹅小哥”电商平台,希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让“延寿好鹅”系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1万只鹅规模化养殖,前期投入约需150万元,但采用‘两茬轮养’模式,年纯利润可达80万元……”站在鹅舍前,李秋影算了笔细账,“每个养殖单元还能带动乡亲们就业。”在鸿禾家庭农场的蓝图中,产业链在希望中延伸。
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共富路”
“5年内,力争建成年出栏10万只的现代化养鹅示范基地!”李秋影满怀信心地描绘着未来:先投资建设年产2万只鹅苗的现代化孵化场,确保种源供应;再凭借干过餐饮业的经验优势,开发特色养生菜,让“延寿好鹅”与养生文化碰撞出火花;最后打造集科普、体验、休闲于一体的“鹅趣乐园”,吸引市民游客下乡,打造延寿农文旅融合新IP。
“到现在,我们已投入150多万元,建成了两栋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标准化钢架鹅舍,自动饮水、智能温控一应俱全。”李秋影说,到年底前,将从首批万只大白鹅中精选3000只优质母鹅,组建“产蛋军团”。
延寿县坐拥超10万公顷林下养殖空间、1000公顷优质水域,发展鹅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我还要推动成立鹅养殖协会,坚持‘统一技术标准、共拓销售渠道、深挖品牌价值’,让‘延寿好鹅’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李秋影语气坚定地说,“有好政策,有乡亲们的支持,延寿的鹅产业一定会红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