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一类是身体没病却有多种疾病反应,一类是睡眠障碍让他们深受折磨
帮患者走出困境 市五医院创造“双中心”奇迹
马中锐讲解心身疾病治疗。
为患者做睡眠监测。有两种“痛”长期困扰着两类人群:一种是明明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却有着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另一种则是顽固性失眠,安眠药剂量越来越大甚至成瘾,但依然解决不了睡眠问题。这两类人群被痛苦折磨,奔走于多家医院却收效甚微。
前一种患者遭遇的叫心身疾病,后一种失眠患者50%与精神和心理问题相关。他们有个共同特点:不愿选择去精神专科医院,怕被人诟病。然而,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却鲜有专门针对他们疾病的科室,他们该何去何从?
2021年和2024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相继成立心身医学科和睡眠中心。依托心身医学科,2024年12月,该院正式获成都市卫健委批准成立“成都市焦虑障碍专病中心”。“双中心”成立时间虽短,但快速在省内外打响了名气,患者除了四川的,还来自广东、湖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地。在受到患者追随的同时,“双中心”在医疗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国内数十家医疗机构前来参观学习,两个中心的医生也常常受邀前往各地分享经验。
如此大的影响力,成都市五医院“双中心”究竟有何独特“技法”?
A篇
心身失眠门诊/心身医学科
让查不出疾病的患者走出困境
成都市五医院是省内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中最早将心身医学作为独立科室的医院,成都市焦虑障碍专病中心的成立,让更多患有失眠、焦虑、抑郁疾病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那些奇怪的病人
时间要回溯到2021年初。那时马中锐还在神经内科工作。一天,现任成都市五医院副院长、时任心内科主任的郎明健与他联系,说有个患者需要会诊。这名患者近2年反复失眠,出现强烈的心慌胸闷、反酸烧心症状,就像有颗石头压在胸口一样,但在做了冠脉造影后郎明健却发现该患者并没有血管问题。与患者深入交流后他了解到,患者家庭失和,多年失眠、情绪焦虑烦躁易怒,伴有很多躯体症状,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内脏,很可能是心身疾病。
马中锐说,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如性格、压力、情绪等)引发或加重的躯体疾病,表现为生理症状与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他们的身体没有病,出现的疾病症状是由‘心’引起的,所以治疗需要结合心理干预与医学手段。”
心内科专家郎明健说,心内科有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觉得心脏出了问题,但却查不出任何问题。其实,在其他临床科室也有很多类似患者,比如消化内科接诊的恶心反胃、腹胀腹痛的患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诊的胸闷气紧患者,风湿免疫科接诊的游走神经痛患者,神经内科接诊的头晕乏力患者等等。因此郎明健当年在调任医务科科长时就敏锐地意识到,医院可以开设一个心身医学科,“患者群体太庞大了,去精神专科医院怕受人歧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
他们从这里走出困境
成立心身医学科的建议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21年9月1日,该科正式投用,马中锐担任科主任。很快,设置的24张病床便住满了。
马中锐介绍说,在这个病患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有失眠、焦虑、抑郁、躯体各种不适等症状。他们的问题,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缓解身体症状,心理治疗则找出导致症状的根源,逐渐让患者回归正常轨道。”
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都有焦虑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医院向成都市卫健委申请成立“焦虑障碍专病中心”。2024年12月,成都市五医院正式获批成立成都市焦虑障碍专病中心,这也是成都市级综合医院里唯一一家获批焦虑障碍专病中心的医疗单位。
马中锐的专业背景是精神医学,他特别擅长与人沟通,短暂的交流便能产生信任感,因而和患者达成默契配合。
一位来自成都某区的女教师两年前开始失眠,使用安眠药的剂量越来越大,出现胃痛、反酸烧心症状,但多次胃镜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她慕名前来焦虑中心求助,马中锐和她以及她丈夫深聊后,发现这名老师性子很急、极具家族责任感,“把亲戚家的心都操完了”。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她出现失眠问题。这名女教师在成都市五医院住院10天,焦虑中心团队帮助她进行心理和生理双重调理,最终将安眠药的剂量由此前的3颗减到半颗,心态也逐步平稳。马中锐团队直到现在仍在跟踪该老师的状况,“虽然仍在调整中,但已经接近康复了。”
马中锐说,现代医学涉及多个领域:生物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如今大部分医疗机构只重视生物学而忽视了另外两个,我们医院把缺失的部分补上了。”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出院3000多名患者,而更多患者不必住院,经过门诊调整就走出了心身疾病的困境。
B篇
睡眠中心
让睡眠“困难户”睡上好觉
与焦虑中心并称“双中心”的是睡眠中心,运行不到一年时间就因独创模式和良好效果在业界迅速“蹿红”。该中心主任尹泓是一名麻醉专家,他将麻醉技术作用于睡眠治疗,让大批顽固性睡眠障碍患者摆脱了对安眠药的依赖。
安眠药成瘾,已成为巨大危害
56岁的马女士被严重失眠困扰了整整8年,失眠原因最初来自她的孩子。8年前,她的孩子出现精神分裂症,为了照顾孩子,有整整一周时间她几乎没怎么睡,从此开始失眠,靠安眠药才能短暂入睡。此后安眠药用量越来越大,但还是无法睡个安稳觉。
如今失眠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了入睡,不少人选择服用安眠药。“很多人不遵医嘱科学用药,导致安眠药滥用成为一个大问题。”尹泓说。今年初,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年度报告(2023)发布,数据显示,安眠药位列药物滥用前三位。
2024年3月21日,成都市五医院睡眠中心开始试运营,麻醉专家尹泓调任中心主任。他说:“麻醉学科的发展已今非昔比,麻醉医师不仅参与手术室内的麻醉,也全面参与舒适化医疗的实践,不断改善老百姓的痛苦及就医体验,如疼痛诊疗、顽固性失眠的诊治。”
失眠、长期服用安眠药对身体危害巨大,“这群人眼里少光,工作力不从心,执行力差,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还有老年痴呆、跌倒等风险。”尹泓曾经遇到一个患者,头天晚上服用安眠药,次日开车差点追尾,“因为他头还是晕的”。科学调整睡眠,规范使用安眠药以及减少安眠药成瘾已成为非常急迫的事情。
独创方案和流程,让他们名扬省内外
在试运行4个月后,2024年7月,成都市五医院睡眠中心正式成立,目标非常明确——重点瞄准顽固性失眠和安眠药成瘾这两个群体,与焦虑中心、神经内科、呼吸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形成MDT团队,对患者展开个性化治疗。
“我们从一开始就使用国内首创的‘COST’综合治疗模式应对顽固性失眠。”尹泓介绍,COST是四种治疗方法的英文缩写,C代表行为认知治疗,这是公认的睡眠障碍一线治疗方案;O代表做直肠臭氧的菌群调节治疗,改善睡眠;S是指星状神经调节,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绿色有效缓解入睡困难的问题;T是指传统中医药技术,可持续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有的4种方法都用,有的选择其中一部分。”
对安眠药成瘾的患者,如何科学有效地减停是世界性难题,睡眠中心在国内外首次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ATOM减停药标准化流程。A代表评估,对患者进行情绪、睡眠状况、认知等方面的评估,看是否适合减停安眠药;T代表减停药,包括减停药物的种类与速度;O代表观察,在减停过程中严密观察;M代表调整,根据患者的反应在减停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
一名已连续服用安眠药30年的72岁患者,几天前给尹泓发微信说,经过睡眠中心的治疗,他已彻底停药且恢复了良好睡眠,“我没想到真的可以把药停掉。”他由衷地向尹泓及其团队表示感谢。
类似案例在睡眠中心举不胜举,这让该中心迅速声名远播,患者除了省内的,还有很多从重庆、广东、湖北等地慕名而来。尹泓说,在睡眠障碍患者群体中,有50%的人有精神或心理问题,25%伴有躯体性疾病,“所以我们和焦虑中心配合密切,这更加凸显了‘双中心’的优势。”
今年初,当成都市五医院“双中心”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医疗机构纷纷邀请他们去做经验交流和分享。从去年到今年,先后有近60家医疗机构派员前来参观学习。据了解,全国各地希望到睡眠中心进修的医生太多,已经排队到2026年3月。
焦虑中心和睡眠中心两名主任都表示,在未来,“双中心”与医院其他相关科室的配合将更加密切,“心身疾病和睡眠障碍的病患群体太庞大了,我们希望竭尽所能地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境。”
文/洪观 宋建琴 供图/成都市五医院
上一篇:忠诚的卫士 藏蓝的守护
下一篇:上海国资国企优选债券指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