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董秘俱乐部)
导读
★
三*极光近期的董事会换届风波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这场看似普通的人事更迭,揭开了这家知名企业内部潜藏已久的矛盾纠葛。
2025年6月27日,三*极光第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如期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是选举新一届董事长。
与平时不一样的是,此次选举出现了两位候选人——张*涛与张*庆,这种“二选一”的局面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确实很少见。
最终,张*涛以7票同意、2票反对的结果胜出,连任公司董事长。
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内幕呢?
01 人事的变动
7月14日三*极光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以现场表决的形式完成了两项关键人事任命,暴露出这家照明行业龙头的内部治理的裂痕。
会议公告显示,经董事长张*涛提名并获董事会通过,林岩*从副总经理岗位晋升为总经理,颜*元则继续留任董事会秘书,任期均与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同步。
但这份看似常规的人事安排,实则伴随着7票同意、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张*庆与陈*辉两位董事的反对票,将半个月前董事长选举的分歧延续到了管理层组建阶段。
作为持股18.25%的第一大股东,56岁的林岩*可以说是三*极光的"创业元老"。
他的职业生涯与三*极光的发展保持着统一步调,从参与创办东松电器、东松三雄等前身企业,到2010年起担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现如今接过总经理的重担。
董秘颜*元的续任同样充满争议。
这位自2016年起担任该职务的老将,拥有七喜控股、三一重工等企业的管理履历,82.44万元的年薪甚至超过董事长张*涛的80.5万元。
回头看这场治理风波的时间线:6月27日张*涛以7:2票数当选董事长,7月14日管理层任命再现反对票,两次表决形成的权力格局高度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四位创始股东合计持股56%却无实际控制人的现状,使得任何重大决策都可能陷入拉锯——这种局面自2020年四人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便已注定。
02 治理的困局为什么会出现?
时间倒回1991年,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三位同窗——张*涛、张*庆、林*岩,怀揣着创业梦想迈出了校园。
两年后,同校校友陈*辉的加入,奠定了"四驾马车"的格局。这个校友创业团队凭借电子镇流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一步步扩大市场影响力。
2008年,三*极光成功中标北京奥运会多个场馆照明工程,其中包括著名的"鸟巢",这一里程碑事件让公司一炮而红,奠定了在工程照明领域的龙头地位。
2017年,四人一起将三*极光送上创业板,可以说是一起打拼的兄弟了。
然而,这段佳话在上市仅三年后出现了转折。
2020年,四位创始人解除了一致行动协议,这一决定使三*极光从此进入无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截至目前,林岩*、张*涛、张*庆、陈*辉的直接持股比例分别为18.25%、16.72%、11.72%、9.34%,这种相对均衡的持股结构为日后的权力博弈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董事会的矛盾在2024年末就已初现端倪。
当年12月,陈*辉对公司组织架构调整议案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他批评此次调整"未经充分沟通",担忧会导致"双头管理、权责混乱"。
这一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公司治理深层问题的第一次浮出水面。
三*极光董秘颜*元曾将这种分歧解读为"上市公司良性治理体制下的正常现象",强调公司尊重不同意见,内部沟通畅通。
但从后续发展来看,这种分歧并未得到有效化解,反而在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全面爆发。
细究这场治理危机的根源,相对分散且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是关键。
在公司发展顺风顺水时,这种结构或许能维持微妙的平衡;但当面临市场压力与发展困境时,便容易成为分歧滋生的温床。
03 内斗带来的业绩下滑
当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连续出现红灯,管理层的分歧往往会从会议室的低声争执演变为公开的角力。
三*极光近年来的业绩滑坡,也是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那些不断下滑的数字背后,不仅表现出企业经营的困境,更是展现出公司内部结构失衡带来的蝴蝶效应。
三*极光的业绩转折点在2021年的财务报表上。
这一年,公司营收达到27亿元的峰值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3亿元、24亿元、21亿元,呈现出阶梯式下滑的态势。
更令人忧心的是净利润的表现:
2023年尚能维持2亿元的盈利,2024年却骤降七成,仅余4809万元;
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94.85%,仅剩864万元,几乎抹去了多年积累的利润空间。
2024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更显严峻:
营业收入3.34亿元,同比下滑15.82%;
净利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达到-1531.34万元,同比跌幅高达207.88%。这组数据如同一面放大镜,将企业经营的困境暴露无遗。
若将时间轴拉长观察,会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2017年上市至2020年四位创始人解除一致行动协议期间,三*极光累计净利润达9.16亿元,年均保持在2.3亿至2.5亿元的稳定水平;
而协议解除后的2021至2024年,累计净利润仅3.75亿元,降幅近60%。这种盈利曲线的陡峭变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时间耦合。
财务数据的持续恶化,成为董事会内部争议的直接导火索。
张*庆在董事会上直言不讳地将矛头指向现任管理层:"近三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与管理混乱、未能有效引领公司发展直接相关。"
他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公司费用却呈上升趋势,人效指标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处于下游水平。
这场业绩问责的背后,是管理理念的深刻分歧。
早在2024年12月27日,董事陈*辉就对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投下反对票,认为"未经充分沟通的强行调整会导致双头管理、权责混乱"。
这种决策层面的分歧,直接影响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三*极光董秘颜*元曾将此类分歧解释为"良性治理下的正常现象",但市场更关注的是,这些分歧是否正在消耗企业本已紧张的发展动能。
三*极光的业绩困境,实则是行业周期与内部治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看,照明行业与房地产市场深度绑定,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直接传导至下游照明市场。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照明产业下游应用市场产值约5142亿元,同比下滑7.6%,出口与内销已连续三年出现双降。
市场需求萎缩引发的激烈竞争,使得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突出,三*极光难以独善其身。
内部治理的失序则加剧了外部冲击的影响。
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企业更需要凝聚共识、果断决策,但三*极光却陷入了"议而不决"的治理困境。
2024年组织架构调整争议、2025年董事长选举僵局,一系列公开化的内斗,让投资者对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产生质疑。
这种信心动摇直接反映在股价表现上:
截至2025年7月2日,三*极光股价报11.97元,较2017年65元的历史高点下跌超80%,市值蒸发约130亿元;
尽管7月末股价小幅回升至12.27元,但市场信心的重建显然仍需时日。
当业绩压力遇上治理分歧,企业就像驶入了暗礁密布的水域。
三*极光当前的困境,既是一家企业的个案,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规模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
如何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如何将管理层的注意力从内部博弈拉回到市场竞争上来。
对于这家照明行业的龙头而言,破解困局的钥匙,或许就藏在那些不断跳动的财务数字与治理议案的字里行间。
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中,无论上市,还是资本运营,董秘都是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作为最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人,董秘需要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善于构建董秘及董办在公司内外部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
董秘俱乐部《董秘实务操作研修班》从实务角度进行全面系统解析,帮助您全面掌握董秘技能。欢迎咨询【谢老师 181 2997 4489 微信同号】。
董秘俱乐部紧紧围绕如何推动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核心主题,以互助成长和价值共享为理念,以投行大咖,资深会计师、律师,优秀投资人,上市公司金牌董秘、财务总监、董事长等导师团为依托,通过知识研习、深度访学、讲座交流和资源对接等线上线下形式,助力俱乐部会员快速成长,资源共享,打造中国卓越的资本精英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