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晚报)
8月1日
天津大学发布消息称
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
周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5年8月1日在天津逝世
享年96岁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
考大学前竟没学过物理
周恒祖籍福建浦城,1929年11月出生于上海。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周恒的父亲曾任中学教员,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每迁到一个新地方,父亲都力求为我们找好的学校,这对我和两个姐姐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回忆往昔,周恒如曾是说。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刚读完高二的周恒,在自学了一部分高三课程后,到上海试着投考大学,没学过物理,他就在考试中学习,经历了三次失败后,同时考取了同济大学和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最终,他选择了北洋大学。
受姐姐影响,初入大学,周恒选的是化工系。但进校后他经常听到水利界校友的报告,便又对水利产生了兴趣。一年后,他申请转入水利系,并在1950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水利系毕业,留校任水利系助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我还记得开讲的第一门课就是理论力学。”周恒曾笑着说。对于这段转系的经历,当了教师的周恒经常现身说法——年轻人的兴趣是可以被引导的。
周恒致力于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提出了槽道流及边界层转捩过程的关键物理机制,聚焦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提出准确预测边界层转捩的改进方法。
周恒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流动稳定性的弱非线性理论》等专著多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殊荣。
骑车上班、爱吃冰激凌
92岁高龄坚持做科研
科研之外,周恒也是位清简而可爱的老人。和年轻人讨论问题,周恒会不时流露出独属于他的“自黑式”幽默。有一次,周恒提了个问题,大家都答不出,他笑着引用电影中列宁的一句话说:“一个傻子提出的问题,三个聪明人都答不出来。”
“他每天自己做饭,生病之前的卫生都是自己打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少去麻烦别人。90岁的时候,出差到绵阳,他的行李都是自己提,我要帮忙他也不让。”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杰说。
2021年,周恒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专家彭一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一起并排坐着吃冰淇淋的照片在网上火了,被网友称作“最强冰淇淋天团”。
三人同是天津大学的教授,虽分属不同学科,但三位院士时常聚在一起,谈科研、聊教育。三位院士的“神仙友谊”也让网友十分羡慕。2022年10月23日,彭一刚院士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如今,“最强冰激凌天团”只剩1人。
2021年,天津大学发布了一条题为“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登上热搜、感动全网。视频里,满头白发的周恒从办公室出来,骑着自行车回家。
鲜为人知的是,新生入校,他总会偷偷地跑到天大基金会,给北洋励学金捐款,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这一“偷偷”就捐了200万。
天津大学8月1日发布的报道称,弥留之际,周恒嘱咐自己的学生:“我病了,已经不能讨论问题了,少来医院,没有意义,多和一线专家联系,他们更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85岁探索全新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1981年,周恒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周恒初步发现了流动稳定性非线性理论的缺陷,并在后续研究中提出了线性化问题非中性情况的非线性理论新方法,发展了流动稳定性理论。因在流动稳定性上的研究成果,周恒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3年,周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进入21世纪,考虑到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周恒与同事逐步将研究重点从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转向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造飞行器,跟造马车、造船不一样,从实践中慢慢试错,再一点点改进的路径不现实,数据模拟要先行。”2014年,周恒得知我国在发展新型飞行器时发现现有的计算空气动力学不能给出足够精确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时,便和其他院士共同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提出了需要研究的空气动力学新问题。
从2017年开始,他建议并具体帮助一位青年教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在85岁时,进入了一个对他来说的全新领域——稀薄气体力学领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还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直到去年,95岁高龄的他,仍在指导科研。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 周恒生前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