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微
《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杨早 庄秋水 刘晓蕾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贡院一角
林雪岩 绘
三位作者的名字,和“18封信聊透《儒林外史》”的副标题,或许是读者拿到这本书后最先注意到的奇特之处。以“三人谈”形式结成的书,自享有盛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之后便层出不穷;至于以“信”结成的书则更是常见,如《两地书》《傅雷家书》种种。但以三人往来邮信结书的,便比较新奇了。读完全书,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这本书的呈现形式并非一个为有趣而硬套的“空壳”,而是与内容血脉相接的整体。
除特殊的公开信外,大多数的信是私人化的,也多是一对一的,“三人通信”则会让人短暂延宕一下:这要如何实现?读下去方才明白,原来三人的“私语”之上还存“公心”。最大的公心,自然是“聊透《儒林外史》”这一主题,从“女性”“科举”“朋友”“城市”“家庭”“底色”这六大维度入手,各维度三人每人一信,用这十八封信“重读”与“突围”《儒林外史》。
这无疑是三位学者事先商讨好的策略,但三位作者又毫不避讳这种人为的经营——换言之,作者们并不想给读者营造一个如书信体小说般的幻觉。在他们的信中,读者会时常读到三人对解读的分工安排、对话题的挑选争抢,甚至能读到这样的话:“对《儒林外史》我才不感兴趣呢。这是真话……如果不是因为重读‘六大名著’的计划,我可能还是不会再次拿起它。”
这是这本书可爱的地方之一:每位作者对《儒林外史》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都根据自身当下经历对其有新的认识,而又都愿意真诚地把这些感悟分享出来,与其他两位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读这本书,你会感到你与作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书信赋予了这一“平等”以实现的可能。可以想象,设若是三人以学术会议的形式讨论《儒林外史》,则很容易形成紧扣主题、剑拔弩张的严肃解读气氛,所说所论也大有“立言”的使命与姿态。书信则给予了讨论向外延展的闲情和从容。如杨早老师从自己阅卷批卷中联想到匡超人的类似经历,进而对科举有新的认识;庄秋水老师忆及三十岁时的一场人生大变,从而对牛布衣、老和尚的“烟火邻居”情大发感慨;刘晓蕾老师则在西湖旅居过程中,发现书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之精确、体会吴敬梓在此的苦心经营。所有这些都被作者们信手拈来写在信中,这使得这本书充满了个性与生活气,读之如同与老友叙聊。
既是老友,姿态必然坦诚,在“公心”之下,针对某一观点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更是书中好看之处。若是当面对谈,许多陈述论证或无法充分展开,书信则为三人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与合适的距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姿态与空间,我们能从书中读到许多被激发出的新奇的观点与问题:匡超人是否不存在所谓“黑化”过程,而是原本便有野心、擅表演?科举考生不知苏东坡、李清照,是否正是“优等生”的体现?于是思想火花一个接一个亮起。
三位作者都是学者,书中对《儒林外史》的细读考证、对其他资料的旁征博引自然不在话下,但无论进行怎样的分析,作者们都是从自己、当下出发,以对谈、交流切入,对《儒林外史》进行重新探索与思考。这种思考的成果不仅让读者们惊奇,也让作者自己感到惊奇。前文说出对《儒林外史》“不感兴趣”的刘晓蕾老师,在最后一封信中也真诚感叹:“我曾以为《儒林外史》是一本虚无之书,是错看了。”通信之慢,碰撞之猛,给了思想以成长与变化的可能,这种体验和感受,便是通信交流的意义,也是重读的意义。
这十八封信,从2023年5月16日,一直写到了2023年10月12日,三位当代知识分子,用着传统的书信往来,争论评点着几个世纪前的知识分子往来,这本身便是一件浪漫的事。诚如书中一封信里所发出的感慨:“容我煽一下情,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能有你们这样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写信,是多么幸运。”
如今,另一本系列书《十字路口的贾家:18封信聊透〈红楼梦〉》也已出版,想来三位学者将围绕其他几大名著,继续按此方法通信交流下去。刚读完此书时,我很希望这系列书中能够增添“回信”部分:当有人攻击自己的观点,却限于框架无法反驳,岂不憋屈!带着这种替人憋屈的感觉,我回身重读了一遍《儒林外史》,又突然“醒悟”:读者自己是否就是那个“回信”人呢?这样想来,就明白了全系列书籍的名字:“名著三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