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里的滤镜将人脸磨成统一的光滑平面,当影视剧的豪宅布景沦为悬浮的空中楼阁,当社交媒体的文案充斥着精致的矫饰与空洞的狂欢,我们突然怀念起那些带着露珠与泥土气息的艺术表达,就像《清明上河图》里蒸腾的茶烟、《武林外传》中喧闹的客栈,抑或是街角老店飘出的油泼面香气。新大众文艺的使命,或许正在于穿透虚拟世界的迷雾,在生活里打捞温热的烟火气,让艺术重新扎根于人间烟火的沃土,在柴米油盐的交响中奏响时代的精神乐章。
烟火气是生活最本真的注脚,是未经雕琢的生命形态在时光中的自然流淌。它是胡同里大爷大妈的家长里短,是夜市摊位前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是春运火车上挤满泡面桶的小桌板,是写字楼里加班族共享的那碗麻辣烫。那些带着粗粝质感的生活细节,比任何精致的摆拍都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作家梁鸿就曾在《中国在梁庄》中写道:“当你真正走进那些布满灰尘的院落,听老人们讲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你才会明白,生活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具体的、带着体温的细节的集合。”
文艺的烟火气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比如,福建泉州的木偶戏班在菜市场搭建临时戏台,演员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在蒸腾的海鲜腥味中演绎千年传说,台上台下的互动里,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市井生活完成了最生动的嫁接。陕西作家贾平凹的笔下,商州的山民们在田间地头唱着酸曲,在婚丧嫁娶中跳着秧歌,那些带着方言土语的对白,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谱。事实上,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当新大众文艺用心捕捉这些日常中的文化符号,就能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反观当下的一些文艺作品,却患上了严重的“烟火气缺失症”。某都市剧中,主角们住着月租十万元的江景房,喝着千元一杯的咖啡,讨论着年薪百万元的工作烦恼,这种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生活”叙事,不仅让普通观众产生疏离感,更消解了文艺反映现实的本质功能。某短视频平台的田园牧歌滤镜下,农民的劳作被简化为诗意的摆拍,汗水与艰辛被美颜镜头过滤,这种对生活的扁平化处理,实则是对真实的背叛。试问,缺乏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又怎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文艺作品?
我想,真正有生命力的大众文艺,总是在烟火气中孕育出精神的光芒。例如,电视剧《人世间》里,光字片的平房群落里,周家人的悲欢离合交织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关于粮食、住房、工作的琐碎烦恼,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情时刻,就能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告诉我们,烟火气不是肤浅的生活复刻,而是在生活的表象下挖掘人性的深度,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新大众文艺要留住烟火气,需要创作者放下身段,走进生活的深处。作家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曾在煤矿深入生活数年,与矿工们同吃同住,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导演贾樟柯坚持用方言拍摄家乡故事,让汾阳的街道、大同的煤矿成为电影中鲜活的存在。当创作者带着对生活的虔诚与热爱,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意。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带着烟火气的文艺作品。它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是抚慰心灵的良药,是照亮生活的明灯。我们期待更多带着温热烟火气的作品问世,让艺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文化的温度温暖每一颗跳动的心灵。因为,真正的文艺从来都在人间烟火的深处,在你我触手可及的生活里,在那些闪着微光的日常瞬间中。
上一篇:绿色发展需要“绿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