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陆军)
从军史展馆到演讲舞台
从史料整理到云端讲述
有这样一名女军官
她在尘封的档案中
追寻真相
在激昂的叙述中
点燃信仰
不久前的
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
她以全国第七名的预赛成绩
闯入决赛
荣膺“优秀讲解员”称号
今晚的《一陆有你》,让我们走近第82集团军某旅女军官马清,聆听她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一同感受“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的铮铮誓言。
本文作者 | 张亚坤、王成业
今晚主播 | 张 敏
音频采制 | 张 敏
“这是82位革命先辈用鲜血所铸就的英雄战旗······”不久前,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聚光灯下,第82集团军某旅马清的声音,清晰而富有力量。她作为大赛专业组陆军唯一一名代表,和来自全国100余名顶尖的专业红色讲解员同台竞技,最终凭借感人至深的讲述和精湛娴熟的演绎,以全国第七名的骄人成绩闯入决赛,最终荣膺“优秀讲解员”称号。
这份荣誉,源于血脉深处的红色基因,也源于她兵之初便立下的人生信条: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
马清的故事,始于河北保定那片“红色土地”。“小兵张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的传奇伴她一路成长,2009年盛世阅兵的恢弘场面,更点燃了她心中从军报国的火种。彼时正在攻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她,毅然携笔从戎。
入伍后,她被分到了历史悠久、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第82集团军是我的‘第二故乡’”。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部队、首战平型关的钢铁之师、作家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这支部队的厚重历史,让马清无比自豪。她最渴望的,就是将集团军的英雄故事带上全国的舞台。怀着这份源自血脉的崇敬,她的人生轨迹悄然转变——从听故事的人,成为了讲故事的人。
这份讲述,她已坚持15年。从旅史馆解说员起步,马清的足迹遍布所属部队各个英模单位。她深入英雄部队传人中间,探寻胜战的基因密码,挖掘鲜活的红色故事。从战士、班长、排长到干事、参谋,岗位在变,她心中的那份深情与执着从未改变。
她参与“抢救式”采访抗战老兵,整理军史续编资料,梳理集团军年鉴,在军博革命馆文物故事搜集、全军党史军史场馆建设培训中不断沉淀。15年间,千余次的解说保障经历,让她的声音早已成为官兵心中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钻研,是肯吃苦、能钻研的韧劲支撑。
2021年,军博“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建党百年主题展览现场,一幕场景令马清刻骨铭心:烈士肖思远的父亲凝视着儿子的遗物——一件棉衣,颤抖着掏出肖思远的照片。讲解员几度哽咽,讲解难以为继。当一声饱含深情的“敬礼”响彻展厅,所有讲解员肃立致敬。那一刻的泪水与震撼,让马清更加笃定:“要把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于是,她的讲述从展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穿梭于官兵之间,十余年如一日参加战区陆军、集团军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巡讲巡演,让红色种子在官兵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她利用新媒体积极发声:担任“人民陆军”夜听主播、“战区陆军”旅伴蔷薇主播,参与军博文物故事节目录制、抗美援朝直播连线,编辑运维公众号······红色故事的“云端”阵地,被她拓展得更加宽广。
正是这份扎根部队沃土15年的深厚积淀、不懈创新,以及“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驱动,让马清在高手云集的全国大赛舞台绽放光彩。面对竞争,她的选择令人动容:“讲个人故事更容易出彩”,但她坚持讲述“刘老庄连”“钢八连”这样承载着集团军厚重历史的英雄群体故事。
为了讲好一面英雄战旗背后“82位革命前辈用鲜血铸就”的壮烈与传承,她字斟句酌,反复打磨,文稿前后更改二十余次,最多一天九易其稿。这份近乎苛刻的不断钻研、追求完美的劲头,最终让饱含深情的讲述传递出了英雄群体的磅礴力量,赢得了评委与观众的强烈共鸣。
从冀中平原的红色启蒙,到军营熔炉的淬炼成长;从军史馆里的深情解说,到聚光灯下的精彩演绎;从官兵身边的娓娓道来,到云端平台的广泛传播……支撑马清的,始终是那颗“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的初心与那份无畏吃苦钻研的坚韧。她用声音传递信仰,用故事点燃星火。正如她所说:“越走越觉得脚下有力量、眼里有光芒。”这位在红色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官,正以清澈而坚定的声音,让英雄的故事永远传唱,让红色的基因永续传承。
(图片:张飞、于烜浩;来源:京畿铁拳)
主播 | 张敏
张敏,陆军某部战士,热爱播音主持,愿用话筒讲述军旅故事,用心灵传递军营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