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位于乌鲁木齐南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明媚阳光下考古发掘现场里,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及高校师生正在历史的尘烟中忙碌着。
乌拉泊古城外景。
当乌拉泊古城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消息传到乌拉泊古城考古发发掘现场,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吴轶群激动地勉励同学们说:“这是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新契机,也是新疆考古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乌拉泊古城航拍图。
大家的兴奋与自豪源自对未来的憧憬,全国考古发掘项目众多,而能够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可谓凤毛麟角,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吐尔逊·克孜拜克说:“世界知名的秦始皇陵、圆明园就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立项名单这是党和国家对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及文博展陈工作的关注与重视,更是一份荣誉与激励。”
乌拉泊古城航拍图。
巍巍天山脚下,乌拉泊古城似乎在风中低语,考古工作人员不顾炎热再次进入工作状态,从考古发掘到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新目标的道路,大家已用坚实脚步走在路上——探索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站在乌拉泊古城旁的观景台上,天山山脉、乌拉泊水库、风力发电机组及苍茫的乌拉泊古城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的画卷。
目光所及,可以感到乌拉泊古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从空中俯瞰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周长约2000米,城墙夯筑,角楼、瓮城等遗迹清晰可见。
8月1日,乌拉泊古城、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及岑参园航拍图。
“我们将在今年对古城内1000平方米范围进行考古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乌拉泊古城考古队负责人胡兴军介绍,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项目属于主动性考古发掘,已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
艾力库提·伊力汉是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考古学专业大四学生,也是现场参与考古工作的高校师生之一。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乌拉泊古城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能够成为这里考古项目的一员,我很自豪。”他说,在课堂上,老师们不止一次地提起过乌拉泊古城,这座距今千年的古城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而他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点点拂去历史的尘土,让文物讲述过去的故事。
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中的展品。(8月1日摄)谈到最近的考古发掘工作,艾力库提·伊力汉说:“我身边的朋友们也会问我,有没有发掘出重要的文物,我都会告诉他们,我也很期待有大的成果,但是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我们会做好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的工作,用手中的工具和心去见证历史、发现历史,讲述历史。”
成为高校教学的校外课堂
距离考古发掘现场不远,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门前,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挂牌仪式正在举行,乌拉泊古城又迎来了一个新身份,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在乌拉泊古城挂牌成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也是自6月23日,乌鲁木齐市社会主义学院(市中华文化学院)在乌拉泊古城挂牌成立“现场教学实践基地”后,这座古城再次得到高校及教育单位的挂牌。
8月1日,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在乌拉泊古城挂牌“校外实习基地”。
在8月1日的挂牌仪式现场,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吴轶群告诉记者,其实她和乌拉泊古城一直有一段不解之缘。“我小时候家住在乌拉泊水库附近,乌拉泊古城一直萦绕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聆听古城的故事,让我向往着翻开历史的积淀。”吴轶群说。 在考古发掘现场,吴轶群勉励各位师生要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将学校所学理论方法与田野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脑中,加强考古实践能力,为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乌拉泊古城,吴轶群说:“学院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考古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希冀同学们能够在新疆考古事业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事实上,高校力量一直是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项目的重要组成,本次在乌拉泊古城开展的考古工作,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开展。考古队目前共有40余人,除各相关单位考古工作人员外,还得到了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师生的协助,将共同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8月1日,游客参观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
挂牌仪式后,现场大学生代表及嘉宾共同参观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及乌拉泊古城遗址。
在陈列馆内,正在展出《乌拉泊古城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内乌拉泊古城采集的开元通宝、莲花纹砖诉说着曾经岁月的故事。
走出陈列馆蔚蓝天空下,乌拉泊古城遗址城墙令人震撼,沿步道前行,只有风声从耳畔经过,宁静和辽远之感仿佛时光的沉淀。
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中的展陈。(8月1日摄)曾近距离参观古城的乌鲁木齐市社会主义学院(市中华文化学院)院长尚晓峰说:“乌拉泊古城承载着1300年厚重历史,这座古城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丰碑,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
尚晓峰介绍,市社会主义学院(市中华文化学院)每年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及社会研学超5000人次,在两家单位的合作下,将会把“学院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将“单一教学机构”拓展为“开放合作平台”,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服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中心工作;将“学习研究基地”转化为“成果转化枢纽”,促进学用结合。
拓展游客深度体验新样态
漫步当下的乌拉泊古城,从城市道路中的“景点标志路牌”、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内基本展陈到岑参园、岑参书院的打造,从深入古城内部的露天步道到环古城的观光巴士,已初步具有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设施。
乌拉泊古城被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碑。(8月1日摄)“目前的相关文博展陈服务和考古展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吐尔逊·克孜拜克说,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被纳入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单位名单,乌拉泊古城将经过系统打造,成为守护中华文明根脉、讲述中国故事、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与公共空间。
那么如何让乌拉泊古城在未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洁介绍,首先,考古工作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正在开展的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工作,乌拉泊古城将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打造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且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乌拉泊古城旁的岑参像。(8月1日摄)展望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公众可以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体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接受考古熏陶、历史教育,深入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
余洁说,乌拉泊古城被纳入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单位名单后,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指导,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完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等工作,持续做好考古成果转化,强化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乌拉泊古城旁的岑参园与观光车。(8月1日摄)据了解,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其中包括,树立“全流程考古、可持续考古”的理念,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坚持考古先行,做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展示、考古与建设的衔接,让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纳入保护展示体系;突出“考古”特色,真正将考古研究及成果转化贯穿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始终;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深入挖掘阐释遗址价值内涵,科学构建展示系统,提升遗址公园展示、遗址博物馆展陈水平,创新现场展示理念方法,增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突出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相关内容。 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因此,本次获准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是未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先决条件。也是乌拉泊古城迈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关键第一步。
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庭故城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值得一提的是,北庭故城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热门的文化旅游景点。
乌拉泊古城旁的岑参书院。(8月1日摄)“乌拉泊古城向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仅能促进乌鲁木齐文旅事业发展,也能让乌鲁木齐市民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发展,将城市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新疆美程在线国旅负责人张丽琴说,乌拉泊古城具有深厚的文旅资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影响力巨大,大家都期待着能够以此为平台,吸引更多人来到乌鲁木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讲好新疆故事。
作为见证者,我们期待乌拉泊古城通过深化考古研究、优化展示流线、提升游客服务设施等举措,最终成为一张立足乌鲁木齐、面向世界的闪亮“金名片”,让沉睡的历史鲜活起来,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