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据媒体报道,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造成6名学生溺亡、1名老师受伤的惨剧。笔者在震惊痛心之余,想到经常和同事组织各界群众及大中小学生参观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在与相关单位对接时,双方协商的重心往往都是参观学习的内容、流程等细节问题。虽然每次也会提到要保障参观人员安全,但很少就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和具体措施进行深究。
东北大学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必须事先做好参观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事先进行全流程安全隐患排查。生态环境部门在和受访单位商定参观路线后,双方工作人员应一起沿参观路线开展全流程安全隐患排查。如果参观路线途经铁梯及空中廊道,要对脚踏板、防护栏的坚固性进行现场检查,并准确掌握两者的承受力。一旦发现有锈蚀、松动等安全隐患,要在参观活动开始前完成锈蚀部件更换、松动部位加固等工作,确保全程安全无虞。
事中投入足够的安全保卫力量。为了提高参观学习的覆盖面,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参观活动往往都有几十人参加。为防止出现各类安全事故,生态环境部门应与受访单位密切协调,在参观现场投入足够的秩序维护、医疗救护及应急救援等安全保卫人员,确保一旦意外情况发生,相应救援力量能够第一时间出手。秩序维护人员要随时提醒参观者不要擅自行动,并与沿途坑塘、高处防护栏、高温设备等危险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维护好参观秩序,保持适当的人流密度,避免人群扎堆、拥挤、踩踏、坠落等情况发生。
事后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回顾。在笔者的经历中,每次参观活动结束后,都会对参观活动的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很少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安全保障工作被放在了从属和次要的位置。笔者认为,这种工作思路应做出改变,要及时对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复盘,及时总结经验,以利于在后续组织参观活动时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