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七月暑气蒸腾,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里却涌动着别样的活力。被阳光晒得泛白的饲料袋被裁成了挺括外套和伞状半裙、植物的废弃剪枝被拓染在布料上形成美丽的花纹、麦秸和麻绳经过手工编织勾勒出服饰的独特肌理……一场精彩的禾下循光·曲周趣味时装秀正在河北省曲周县上演。当模特们身穿带着麦香、藤韵和花叶印记的服饰走过,宛如一幅流动的农耕画卷,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7月26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农艺共融 在地新生”联合工作营结营。在为期2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中,40余名来自两校的师生,带着画具与仪器,在这片曾见证“改土治碱”奇迹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科技+艺术”赋能乡村的实践探索。他们围绕共融曲周、共创设计、共演共商三大阶段,通过师生与村民深度共创,将科技小院智慧与艺术学院灵感融合,从一粒葡萄的甜蜜到一方夯土的厚重,从龙灯舞的韵律到数字媒介的呈现,共同探索以艺术激活乡土、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文化凝聚人心的“农艺共生”发展路径。
联合工作营将培根铸魂作为社会实践的核心目标,发扬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自找苦吃”的精神,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集群党建共同体,开营之初便组织师生拜谒辛德惠院士陵园,在苍松翠柏间聆听院士带领团队改土治碱的感人事迹,深刻体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两校党支部还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邯郸博物馆、响堂山石窟考察,在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地新生”路径。
这些红色教育与文化考察,最终转化为“曲周村晚”的鲜活表达:《改土治碱》三句半用朗朗上口的韵律,将曲周治碱史上的珍贵文化记忆与“责任奉献”的时代精神熔铸一体;《致土地的信》诗朗诵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娓娓道来科技小院扎根田野的坚守与工作营深耕乡土的实践,字里行间都是对土地的赤诚;《走向命运共同体》中非青年的歌曲联唱,则用跨越国界的青春之声,唱出对乡村振兴时代梦想的共同礼赞。
十二场高质量学术讲座构成了联合工作营的“理论骨架”,搭建起“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闭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以《科技小院育人与“曲周精神”实践》为题,详解农大学子扎根曲周53载的奋斗史与科技小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聚焦艺术乡建“四生四艺”范式,强调在地文化的当代表达与艺术介入乡村治理的可能性;曲周科技小院毕业生叶松林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麦田合伙人”的真实故事……这些前沿思想与实践经验的碰撞,为师生们的乡建实践提供了多元视角。
从集中考察到分散调研,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乡情。他们走访童车基地、苗乐园、曲周博物馆、曲梁艺术院,深入白寨、前衙、王庄等多个科技小院,在农业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中梳理曲周的产业脉络与文化基因,在张庄改土治碱旧址里直观感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带着土壤检测仪、无人机走进田间,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则围坐在老艺人身边,听他们讲述皮影戏的唱腔技巧、剪纸的吉祥寓意。前衙村的古槐下、王庄村的打谷场边、白寨镇的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师生们记录、访谈、写生的身影。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天来,学科的壁垒不断被打破,创意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聚焦“人文拼图:民与地的对话”主题,师生们走访20余户老农户,将他们与土地的故事绘制成系列插画,配上口述实录汇编成《土地记忆》手册;二十四节气与曲周农业的关联成为创作富矿,师生们融合现代植物细胞生物学视角,深入探索苹果生长的微观变化,并转化为“岁时之约”系列丝巾设计;借助AI工具创作的歌曲《丰艺曲周·四时礼赞》,将皮影戏旋律与现代编曲结合,在村民中广为传唱;在非遗布贴画灯笼工作坊里,孩子们攥笔画节气符号、村民们示范传统布贴画技艺,欢声笑语中点亮着乡村的夜晚……
不仅如此,联合工作营为曲周县量身打造的首个高校赋能型农文旅IP“四时增福·丰艺曲周”也正式亮相,通过“丰艺说·曲周故事”“丰艺潮·曲周创客”“丰艺境·曲周栖居”“丰艺品·曲周乡创”“丰艺坊·曲周美育”“丰艺集·曲周村晚”“丰艺社·曲周共生”等七大行动,重塑乡土文化基因,培育青年创客生态,探索出可复制的“高校+县域”协同振兴模式。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营员代表刘华清所说:“真正的创新,是俯身倾听大地的脉搏;真正的美育,是让每一颗种子在乡土里找到绽放的力量。”从治土到“美”土,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的“硬核”支撑,也需要艺术的“柔性”滋养。这场始于曲周的实践,播下了农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种子,正以一种全新姿态唤醒乡村的文化活力,也必将在更多的田野乡间,续写科技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记者 朱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