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孙国军 杨虎啸
数字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信息过载、社交疏离、心理压力激增等挑战。音乐教育作为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的教育形式,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正以多元化形态介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音乐教育并不局限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性与教育功能,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性干预路径。这种干预既源于音乐本身的情感共振属性,也依托于教育过程中个体与音乐、个体与他人的多维互动。实际上,早在1874年,实验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便初步探讨了听觉感知、节奏认知等问题,试图用实验方法分析音乐体验中的心理过程,为音乐心理学早期理论建构的重要起点。之后,卡尔·斯顿夫、古斯塔夫·西肖尔等诸多心理学家先后完善了音乐心理学理论,揭示了音乐与情绪、认知、社会行为之间的深层关联。
音乐心理学核心观点认为,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作用于大脑神经机制的“心理调节器”,通过声波频率、节奏模式、旋律走向等元素,音乐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如伏隔核、前额叶皮层),触发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产生愉悦感,缓解压力。
在认知方面,音乐学习中的视唱练耳、乐谱识读及乐器操作,往往需要多感官协同与高强度注意力投入,这种深度认知训练可对抗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冲击,有效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此外,音乐技能习得中的挫折体验(如反复练习攻克难点)能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社交方面,音乐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社交场景,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乐曲创作等集体项目,这种基于艺术共鸣的社交模式通过音乐情感传递,弥补了虚拟互动的疏离感,有效提升了个体的社会支持感。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场域的当下,音乐教育形态正经历着从内容呈现到实践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音乐教育的心理干预价值也在逐渐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在精准化、场景化、个性化层面实现跃升。基于数字技术支持的音乐教育环境,教师可采取以下形式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过程。
其一,应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音乐教育场景,达到心理疗愈效果。VR空间可整合3D环绕音效、触觉反馈装置(如低频振动座椅)与嗅觉模拟技术(如森林气息扩散器),形成视听触嗅多感官联动的疗愈环境。当学生沉浸在VR构建的音乐场景中时,外界干扰被大幅削弱,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于音乐本身。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元素通过沉浸式环境能更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舒缓的音乐配合宁静的虚拟自然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内心逐渐平静下来;激昂的音乐搭配充满活力的虚拟场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情绪能量。例如,针对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可设计“云端音乐廊”场景,让悬浮的琴键随脚步触发音阶,背景动态则生成对应情绪的视觉符号,让学生通过身体移动自主调节音乐节奏与场景氛围,在交互过程中实现情绪脱敏。
其二,借助AI算法供给个性化音乐资源,达成个性化的音乐教育与心理干预效果。利用AI算法收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如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反应、学习进度、情绪变化等,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不同音乐的心理反映和心理需求程度。基于这些分析结果,AI算法可以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的音乐干预方案。针对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AI算法会优先筛选包含特定频率声波(528Hz修复频率)的轻音乐作品,同时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在推荐曲目中混入地方性音乐元素,利用熟悉的音色唤醒其积极的情感记忆。对于存在注意力缺陷的学生,可构建基于脑电反馈的音乐干预模型,推送包含高频打击乐切分节奏的注意力锚定曲目,此类音乐的节奏复杂度与工作记忆训练强度之间存在算法关联,如每隔1分钟生成新的节奏型变奏,迫使听觉皮层持续保持对节拍模式的追踪,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秩序感。
其三,利用UGC音乐创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窗口。在UGC数字音乐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创作、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将内心的情感、想法和体验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干预的过程,能使学生释放内在压力和负面情绪,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在音乐创作环节之后,教师还可嵌入创作回溯环节。首先,使用情绪光谱分析,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创作前后的情绪波动曲线,标注学生高频使用的音乐元素与对应的情绪标签;其次,设置引导性问题,如“这段旋律想诉说什么故事?哪个小节最贴近现在的自己”,鼓励学生用文字或语音记录创作时的内心独白;最后,提示学生构想“如果1周后再听这首歌,希望自己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对未来的期望。教师可专门开设分享课,鼓励学生分享并交流自己创作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接触多样化的音乐表达,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方式,丰富内心世界。
数字技术的赋能,能使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更加多维化,使其不再局限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成为融合情感疗愈、认知发展与社会适应的复合型心理成长场域。未来,学校仍应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在数字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载体的育人价值,让音乐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孙国军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虎啸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疆乐器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编号:20ED201)